前段時間,網上流傳一則信息。信息是真是假,筆者也無從得知。就事論事,聊一聊那些少見的婚姻習俗。
代姐嫁郎 說是貴州黔東南有位網友,在社交平台發布一段不尋常的視頻,一對男性青年拜堂成親了。
視頻一出,立刻在網絡上引起熱議。因為男女結婚天天都有發生,兩位俊男結婚真是“大姑娘坐花轎”頭一回聽說。
從視頻來看,一個長相俊美的小夥坐在桌前,一旁的中年大嬸正在給他梳妝打扮。小夥眉清目秀、唇紅齒白,經過一番打扮,穿上極具特色的民族服飾,顯得雍容華貴好看極了。
更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小夥今天扮演的角色是“新娘”,而站在“新娘”與大嬸旁邊的另一位小夥是另一位主角“新郎”。
新郎正在等待“新娘”梳洗完畢後,完成一場意義非凡的婚禮。
大家看到此處,腦回路千萬别想歪了。“新娘”與新郎絕非情侶關系,他們的真實關系是姐夫與小舅子。
此時,肯定會有人疑問真正的新娘哪去了。
這場婚禮原計劃有新娘,隻不過真正的新娘因為婚前分娩,正在坐月子期間,不方便外出走動,又因為婚期已經選定不能随便更改。
新娘思來想去,權宜之計隻能是委屈弟弟代勞,讓弟弟幫忙與新郎拜堂成親走完過門儀式。
看弟弟一臉青澀稚嫩的模樣,想必内心也是誠惶誠恐,做夢都沒想到自己尚未做新郎前,先過了一把“新娘”瘾。
不得不說,别看這位小兄弟是堂堂七尺男兒,化妝後的顔值絲毫不輸那些時尚美女。
雖談不上楚楚動人,但也不失七八分中性的妩媚,待在一旁焦急等待的新郎都沒忍住瞟了一眼。
可以想象舉行儀式時,兩個人往那一站絲毫沒有違和感。若不是事先知道此事的原委,很難想象到他們是一對“郎舅”。
網友看完視頻後,紛紛表示感慨,過去以為隻能在戲曲演義裡見到的情節,沒想到發生在真實的生活裡。
實際上,這就是有點膚淺了。這段視頻資訊真假暫且不論,“代姐出嫁”“代兄拜堂”的傳統由來已久。
替兄拜堂 一般情況下,若是雙方結婚那天,要是有一方遇上緊急情況,為了婚禮能夠如期舉行,雙方會找一個同輩的弟弟或妹妹幫忙代替完成拜堂。
比如新娘有事不能舉行婚禮,則由新娘的弟弟幫忙;新郎有事無法結婚,就找他的姐妹代替。
前不久,同樣是被标記為貴州的銅仁,一戶普通人家正在歡天喜地舉行婚禮。大紅蠟燭、大紅喜字,時而傳來歡聲笑語,到處洋溢着結婚的喜悅。
在親朋好友的圍繞見證下,一對新人正式拜堂結為夫妻。細心的朋友忽然發現,新郎穿着一件棕白色格子大衣,頭上梳着一個長辮子,肩膀上披着一塊紅綢子。
不知道的還以為新郎頗有藝術氣息,拜完天地高堂、夫妻對拜結束後,大家才發現新郎是一位貨真價實的姑娘。
後來才知道,在新人結婚前幾天,新郎因為出了一點事無法正常結婚。
因為在傳統認知裡,婚期一旦确定便不能随意更改日期,老一輩人認為變更結婚日子屬于不吉利的事兒。再加上新娘對新郎的感情深厚,堅持要如期舉行婚禮。最終,選定新郎的姐妹代替新郎完成過門。
公雞拜堂 弟弟替姐姐出嫁、妹妹幫哥哥拜堂的事,在現代人眼裡覺得不可思議。其實,這些都是古人流傳已久的傳統。
與此相比,還有一種更特殊的婚禮叫“公雞拜堂”。
這種婚俗起源于哪朝哪代,已經無從考證,但它曾廣泛地流行于東南沿海一帶的漁民群體。
話說漁民小夥出海捕魚因為天氣無法如期回家,趕巧又是自己的婚期,那麼男方可以用公雞代替新郎舉行拜堂。
通常是讓新娘的小姑子(即新郎的妹妹)或伴郎,手裡抱着一隻公雞。在拜堂時,按着公雞的頭與新娘完成“三拜”。
一切結束後,再把公雞的脖子上系上一條紅綢,把它關進雞籠子裡,連同籠子一起放在洞房。一日三餐好生喂養,直到新郎回家後,再把公雞放出來。
這就是東南沿海有句俗語“阿姑代拜堂,公雞陪洞房”的來曆。
不說遠了,筆者老家是東部沿海。早在30年前,我的一位堂叔成親時就曾遇上這種情況。
當時,堂叔是一位從軍青年。家裡給定了一門婚事,趕巧不巧臨近結婚了,上級突然來了指令任務。
一面是從軍報國,一面是終身大事,兩者湊到一起肯定是個人服從集體,但是婚禮的日期又不能改,最後由一位二十來歲的堂姑代替完成婚禮。
隻不過沒有“公雞拜堂”那麼複雜,就是新娘到家門口了,由小堂姑把新娘嬸嬸領進門送入洞房。
随着文明越來越開化,很多不可思議的習俗已經逐漸退出曆史舞台,從人們的視野中淡化了。
雖然在現代人眼裡感覺無法接受,但它确實存在于曆史,并且對維系傳統社會的婚姻關系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各位朋友,你們如何看待“代姐出嫁,替兄拜堂”的習俗,歡迎留言讨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