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晨夕
1932年深冬,革命鬥争形勢日益嚴峻,上海地下黨組織籠罩在白色恐怖中。當時,劉少奇和妻子何寶珍都在上海領導同志們和敵人做鬥争。
不久後,劉少奇接到組織通知,離開上海前往中央蘇區工作,何寶珍則繼續留在上海,以教師身份擔任全國互濟會負責人兼營救部部長。
臨别前,劉少奇再三叮囑何寶珍:“一定要注意安全,保護好自己。”
何寶珍心裡也很難過,但為了不讓丈夫擔心,她強顔歡笑說:“放心去吧,我會注意的,你也要保護好自己。”
從1923年結為革命伴侶到現在,劉少奇和何寶珍一直堅定地走在一起,不管革命鬥争形勢多麼嚴峻,他們夫妻不離不棄,共同面對風風雨雨。
期間他們還有了三個孩子,隻是為了革命,他們不得不和子女們分開,這也是那個年代很多革命同志的無奈之處,包括毛澤東在内,為了千千萬萬的勞苦大衆,他們舍小家,顧大家。
隻是劉少奇和何寶珍都不知道,此次一别竟然成了永别。
1933年3月的一天,何寶珍在上海街頭被叛徒發現,機智的她用最短的時間甩掉了身後的敵人。雖然知道情況危急,但何寶珍并不害怕,共産黨人為了革命早就将生死抛在腦後了,此時她最挂念的就是三歲的兒子毛毛(劉允若)。
劉允若是劉少奇和何寶珍最小的孩子,一直被何寶珍帶着身邊,一是有了孩子能更好地掩護 身份,二是孩子太小,寄養給他人夫妻也不舍得。
何寶珍匆忙趕回家中,準備帶劉允若一起撤離。但她前腳剛到家,叛徒就将她的住所緊緊包圍起來,何寶珍知道這次兇多吉少,自己難逃魔掌。危急關頭,何寶珍讓自己保持冷靜,她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千萬不能讓毛毛落到敵人手中。”
于是,她急中生智,順手将兒子交給了房東太太,并壓低聲音說:“以後會有人來接孩子,請一定幫我照顧好孩子,拜托了。”
年幼的劉允若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她更不知道,從此後自己就沒有母親了。1934年,何寶珍在南京雨花台英勇,緻死都沒有見到最牽挂的兒女們。
何寶珍犧牲後,組織上找到了何寶珍的房東,接回了毛毛。可是當時革命工作繁重,讓劉少奇照顧兒子壓根不現實,為了保護革命者後代,黨中央委托地下工作者姚慶玲物色一個可靠的普通人來撫養毛毛。
恰巧那年姚慶玲的繼子朱文玉來上海探親,朱文玉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人品靠得住。于是,姚慶玲就将毛毛交給了朱文文,讓他将孩子帶回鄉下撫養,鄉下雖然條件艱苦,但不會引起敵人的注意,能夠保證毛毛的安全。
看着眼前這個小男孩,朱文玉心裡很高興,他結婚多年一直沒有自己的孩子,在毛毛之前曾收養了一個女兒,如今再多了一個“兒子”,豈不是兒女雙全。
4歲的毛毛跟着朱文玉來到了鄉下,因為水土不服,剛到新家後不久,毛毛瘦的皮包骨,還害了一身的瘡,看着非常可憐。
雖然是養父養母,但朱文玉夫婦對毛毛很疼愛,當時朱家日子很清苦,可但凡有點好吃的,他們都會留給毛毛和養女。
9歲那年,省吃儉用的朱文玉将毛毛和養女送到了私塾讀書。當時國内革命進行得如火如荼,雖然生活在鄉下,但百姓們的思想已經覺醒,認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
常言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别看劉允若年齡小,但已經體會到了“父母”的不容易,每天放學後,他都會背着一個糞筐到處拾糞,有時候肩膀都磨破了,他也不吭聲。
朱文玉夫婦是樸實善良的農民,耳濡目染下毛毛的性格也如此,他能吃苦,不矯情,家裡的農活總是搶着幹,後來姐姐出嫁,他還經常跑到姐姐家,幫姐姐種田翻地。
轉眼到了1946年,經過八年浴血奮戰,抗戰終于勝利了。為了革命的勝利,劉少奇和妻子陰陽兩隔,和子女更是多年未見,甚至不知道他們的下落和境況。
雖然劉少奇本人從未做過任何請求,但組織上十分重視其子女的下落,老戰友周恩來更是親自委托他人,務必盡快尋找、并将幾個孩子送到劉少奇身邊。
在尋找孩子的路途中,劉少奇要比毛主席更幸運。長征時期,毛主席的兒子“毛毛”因為形勢原因,也不得不送給老鄉撫養,可因為對接人犧牲,毛毛就此下落不明,這讓毛主席和賀子珍非常難過。
當時負責安排劉少奇之子毛毛的地下黨是姚慶玲,走過了戰火紛飛的年代,她也幸運地活了下來,毛毛的下落就很清晰了。
當周恩來派的人來到朱文玉家,告訴他們毛毛的真實身份時,朱文玉夫婦都驚呆了,他們做夢也想不到,自己撫養的竟然是劉少奇同志的兒子。
來者對朱文玉夫婦表達了謝意,同時強調說:“要讓毛毛回到父母身邊,讓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将來好建設祖國。”
雖然心有不合,但朱文玉夫婦知道,不能耽誤孩子的未來,況且親手将劉少奇同志的兒子撫養成人,他們也已經心滿意足了。
此時,毛毛已經長大成人,正在上海務工。當父母出現在他跟前,說出他的身世并告訴他,要回到父親身邊時,善良的毛毛望着養父母蒼老的容顔,頓時淚如雨下。不過負責人承諾,等毛毛完成學業後,一定會和他們保持書信往來。
一别十四年,毛毛終于來到了革命聖地延安和父親團圓了,自此正式改名為劉允若。到了延安後,劉允若先後進入延安保育小學和延安中學學習,雖然基礎薄弱,可自幼在鄉下長大的劉允若非常能吃苦,學習上很用功,成績提升也很快。
在延安有父親和哥哥姐姐的陪伴,但懂得感恩的劉允若從來沒有忘記撫養自己長大的養父母和姐姐。
1948年,劉允若給養父母寫了一封家書,在信上他說:“在戰争年代裡,我的親姐愛琴、親兄允斌失散外地,寄養在人家,現在都找到了,全家團聚,望父親大人放心。
新中國成立後,劉允若跟着家裡來到了北京,先後就讀于北平101中學和北京四中。此時的劉允若已經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完全是新時代青年了,也是國家重點培養對象,唯一不變的是他的善良和感恩。
1953年,朱文玉的妻子因病去世,劉允若接到噩耗後,非常難過,雖然劉母隻是她的養母,但養育之恩大于天,在劉允若的心裡她就是自己的親生母親。
因為種種原因,劉允若沒有去送養母最後一程,他給養父寄了60萬(舊币),作為養母的安葬費,并附帶一封信,信中他說道:“父親大人,因國家正在建設,親夫拿的薪水制,與父親商量後,拿出60萬作為母親的喪葬費。”
也就是說,這筆喪葬費是從劉少奇工資中拿出的,也是劉少奇感謝朱文玉一家的方式,畢竟是他們将兒子養大成人,這份恩情是無價的。
1954年,劉允若從北京四中畢業,因成績優異被派送到蘇聯留學,原本劉允若喜歡文科,也有意向往這個方向發展。但到了國外後,根據國家建設的需要,組織安排他學習理科,興趣愛好和所學專業不同,劉允若的心裡有些無法接受,他接連給父親寫了四封長信,希望可以得到父親的理解和支持。
當時,劉少奇工作繁忙,但還是抽時間給劉允若寫回信,針對劉允若的思想問題,劉少奇在信中給予了嚴厲的批評,同時教育他:”不要有個人主義,一切都要以國家利息為主。”
和現在叛逆的孩子不同,那個時代的青年能虛心接受教誨,父親的話讓劉允若受益頗深,思想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并決定放棄自己的文學夢,接受組織安排,進入蘇聯莫斯科航空學院飛機無線電儀表專業學習。
和哥哥劉允斌一樣,劉允若後來根據國防事業的需要,重新調整了專業,改學導彈總體設計轉移,為了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他勤奮、刻苦、樂于助人,深得師生的喜愛。
就在劉允若出國留學那年,朱文玉身患重病,他心裡一直期望可以和“毛毛”見一面,但是劉允若已經出國,這個願望也落空了,劉允若知道養父的臨終遺願,難過了好久。
但他沒有沉浸在悲傷上,而是化悲痛為力量,更加努力學習,以此來回報自己的祖國和所有幫助過他的人。
心懷感恩的人,一定不會太差。經過幾年的努力,劉允若于1960年順利畢業,畢業後他放棄了蘇聯的機會和發展,回到了闊别已久的祖國。
在這裡說一些劉允若的感情生活,劉允若在蘇聯留學時,和一位名叫麗達的蘇聯女同學産生了感情,随後倆人墜入愛河。
當劉允若要回國時,原本麗達也要一同來到中國的,可是因為政治原因,他們的愛情受到了嚴峻的考驗,劉少奇不得不出面告訴劉允若:“無比慎重考慮自己的情感問題,終止和麗達的關系。”
可不管是劉允若還是麗達都不想放棄這段感情,那邊麗達給赫魯曉夫寫信,希望他能促成自己和劉允若的結合,這邊劉允若也表态非麗達不娶。
在當時的背景下,盡管從情感上劉少奇理解兒子,但從立場上他不得不強硬要求劉允若必須終止和麗達的關系,迫于壓力劉允若和麗達最終隻能分手,這段沒有結局的愛情也給劉允若心裡留下了不小的創傷。
為了幫他從失戀的陰影中走出來,繼母王光美極力為他尋找合适的對象,可最終都無疾而終,這也導緻劉允若一直沒有走進婚姻的殿堂。
雖然失去了一段美好的感情,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劉允若對工作的職責和熱情,回國後他被分配到了七機部從事導彈總體設計工作,并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在工作崗位上,劉允若謹記父親的教誨,低調、勤奮,他每天都忘我地工作,簡直就是個工作狂,甚至吃飯、睡覺都在車間、辦公室。這股勁頭和他哥哥劉允斌是相同的,兄弟二人都成長為了導彈設計專家,為我國的國防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劉允若的工作壽命非常短,隻有六年。
1966年,因為那場史無前例的風暴,劉允若和家人一樣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一個導彈射擊專家就這樣走向了沒落。
雖然劉允若很堅強,但動蕩的十年,也讓他身心飽受摧殘,他不光身體出現疾病,精神上也遭受了巨大的打擊。
1977年,劉允若因病去世,孤獨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回望劉允若的47年,生于戰火紛飛的年代,4歲喪母,過了十幾年鄉下生活,後來一切走入正軌,可是為了“大家”,他又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戀情。
原本他前途無限,可以為祖國做更多貢獻,卻趕上了動蕩的時代,不但無婚無子,還飽受牢獄之災,他的一生,悲劇色彩更濃重一些。
劉允若的去世,也是我國導彈領域的損失,留給世人的是無盡的惋惜和遺憾…..
(本文原創首發,抄襲者必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