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矢馬焉知禍福 張飛上當禍兮福兮
文 / 向 東
“塞翁失馬焉知禍福”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寓言故事,講的是邊塞一精于養馬的老翁,牧馬時,走丢了一匹老馬。正在老翁十分懊惱時,丢失的老馬卻回來了,而且從胡地帶引回了幾匹健馬。
巴楚人常說:“張飛賣肉上當,禍兮福所倚”。親愛的讀者,您知道張飛上當是禍?還是福?您知道張飛竟因賣肉上當,因禍得福,歪打正着發明了中華千古佳肴香腸,不僅賺了大錢,而且流芳千秋百世的故事嗎?不知道沒關系,且聽老饕細細道來:
話說,東漢末年,張飛投軍前,他家境還算比較殷實,家中又隻張飛一個獨苖,父母待他從小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懷裡怕丟了,疼愛有加。張飛從小貪玩,不愛上學堂讀書,隻喜歡三五成群舞槍弄棍,與人争強好勝,父母隻求孩兒不受欺辱,少惹些禍事,都由他馬跑,百依百順,很少嚴管束。
光陰似箭,張飛自由自在,玩玩耍耍,玩到20歲時,一日,父母同張飛商量,要他謀份差事作,或學門手藝,否則曰後咋謀生計?咋立門戶?
張飛立即說:“我想學殺豬賣肉!”
原來,鎮東頭有戶張家肉鋪,張飛心儀張家肉鋪張老漢的獨生女兒張小玉,他倆從小青梅竹馬,在一起長大,玩得特别好,談說最投機,雖然長大後,見面少了些,但相互的情愫更深,兩人都深深彼此愛戀,就隻差捅開窗戶上的一層紙。
張飛想學殺豬賣肉,父母亦同意。張飛樂得屁颠屁颠,立馬到鎮東跟張老漢學殺豬賣肉了。
古有紅袖添香夜讀書,倍有勁,張飛更樂得男女搭配幹活不累,有心儀的女友小玉作伴,張飛殺豬勁更足,分解賣肉更心細。很快張飛就學會,掌握了哪是五花肉?哪是前胛?哪是梅花肉?哪是圓尾?怎樣下前蹄?怎樣刴後膀?怎樣斬指排?怎樣剔大骨?什麼部位的肉适合蒸?什麼部位的肉适合炒?什麼部位的肉适合煨湯?切肉如何按紋理?怎樣橫切牛羊,豎切豬,熱鍋冷油快炒才細嫩……張飛硬是弄得條條通,門門清。張家小玉很高興,張老漢則更高興,不久張飛和張小玉成親了,張老漢也把鎮東肉鋪交給張飛經營了。
張飛和張小玉夫婦倆特别會經營肉鋪,他倆首先改變了肉鋪以前隻早晨專賣精緻鮮肉的陳規舊習,又增開了午後加工售賣鹵制豬肉的新業務,生意非常飽滿,成天忙得象劃採蓮船一樣,上下街兩頭翹。
最難能可貴的是張飛賣肉态度好,服務周到,不僅分斤拆兩從不少秤,而且免費代客戶斬刴骨頭,剔皮去筋切肉片,切肉絲,刴肉餡,深受歡迎,尤其是大戶人家擺家宴和酒樓餐館圖省力,都來張家肉鋪買鮮肉和鹵肉。張家肉鋪生意做得好,盤得靈活,很快全鎮的肉鋪生意,都讓張飛夫婦倆壟斷了,這就引起了賣肉同行的嫉妒。
一天,張飛正同張小玉在肉鋪忙碌,店外急匆匆走來一顧客,要買20斤鮮肉,要求去皮剔筋,按肥3,瘦7,分别切片分别裝好,中午辦宴席立等,他先去别處辦點事,過一個時辰即耒取肉。臨走,來人還木闆釘釘回腳,叮囑再三,千萬別誤事。
張飛兩口子見一筆大生意,非常高興,尤其張飛本是個急性講信義的漢子,吐口唾沫都是釘,立馬過秤20斤上好鮮肉,袖子一捲,按肥瘦切片……夫婦倆忙了整整兩柱香的時辰,方将肉片切就。可快到午時,卻還不見有人來取肉片,他倆耐性等啊,等啊,都過午時了!乃是趙巧送燈台,一去永不耒,不見有人來取肉片。
張飛夫婦哪裡知道,這是賣肉同行生嫉妒,合謀使壞,捉弄他。同行故意請個外地人來張家肉鋪定購大量肉片,不付錢不取貨,讓肉整塊肉切成片後賣不出去,20斤肉幾天又吃不完,捏在手裡臭!捏在手裡壞!讓張飛上當受騙受損,以洩壟斷之惡氣!
眼看着切好的20斤新鮮光靓的肉片表皮失水失光了,肥肉枯皮了,瘦肉發暗了,張飛夫婦才發覺受騙上當了!張飛兩口子犯愁了!最大的問題是大塊肉切成了肉片,肉片散散一大堆不好收攏,賣肉哪有賣肉片的?肉片怎麼賣?賣不完就要臭!臭了就要扔!就是把錢往水裡扔!
正張飛夫婦倆一愁莫展時,怱見家裡小花狗嘴饞,咬着案闆的一堆刮去了油脂,準備纏鹵腱子肉用的豬小腸亂拖。一愁莫展的張飛猛然靈機一閃,有辦法了!把切碎的肉片何不都灌到豬腸裡,吊起來,這不就把散散的肉片歸納攏了麼?對!就是這麼來辦!夫妻倆立即動手用豬小腸灌肉。為了防止肉片變味,他倆灌之前又給肉片噴了點包谷老酒,加了點鹽和花椒粉,足足灌了一下午,用了一整副豬小腸,才把20斤肉片灌完。他倆又把灌好肉片的豬腸用細線分拴成短節,晾在竹竿上,以免堆存變質發臭,準備自已雖幾天吃不完,亦可慢慢悠着吃。
惡作劇的賣肉嫉妒同行們,亦眼巴巴地等着瞧張飛夫婦肉片發臭,扔掉受損的笑話。
殊不知,晾在竹竿上的肉片豬腸,經一夜涼風吹,第二天竟變得豬腸微幹透亮,映出腸内瘦肉片片豔紅,肥肉片片琥珀如玉,紅白相間格外靓眼。張飛夫婦走近聞聞臭否?嗨!一聞好香!肉香,麻香,酒香,還有一種說不清,道不出的莫名其妙發酵香,香得醉人。
鎮上從未見這東東,更不知張家肉鋪内吊滿的這些炫靓逗人愛人的東東是什麼?張家肉鋪本是鎮上最招人的熱鬧之處,忽然間挂出這麼多串又香又靓的串串東東,更招來更多新老顧客獵奇圍覌,循問這古怪東東怎樣吃?好不好吃?賣不賣?怎樣賣?
心細的張飛夫婦,面對衆多顧客各種發問,心裡亦是如十五隻桶井上打水,七上八下,他倆确實也說不清,道不明,這些東東叫什麼?自已從沒吃過,到底是什麼味?都不知道,更不知道能不能賣?怎樣賣?
張飛抱着試試看,大不了臭了不能吃,全扔了去!自認倒血楣。便試着往鹵鍋裡煮了幾小截……過了一袋煙功夫,張飛從鹵鍋撈出一截,乍一看,豔紅炫亮,油光水滑,張飛用刀一切兩段,竟油汁爆滿四溢,舜時奇香漫散逗誘得圍觀人,聞香陣陣前湧。張飛切一小塊試嘗嘗,不由笑口大張“好!好!好!”趕緊又切一小截喂進老婆小玉口中,小玉嘗後也笑咪咪道:“好吃!好吃!香香!香!”
耿直熱血漢子張飛見壞事變好事,賣肉上當偏因禍得福,真是手舞足蹈喜不自勝,當㘯從竹竿上取下數截,投入鹵鍋煮熟,切片分與衆圍觀者都嘗嘗鮮。嘗者無不稱贊:“好香!”“好香!”無不拍手誇獎:“好吃!”“真好吃!”。連躱在一旁準備看張飛天婦笑話的嫉妒同行嘗後,亦由衷地佩服這東東好吃,張家肉鋪真行!真有辦法!
從此,張飛夫婦也開始專門将早市未賣完的鮮肉,如法制成這東東出售,這東東越做添加的調料越多,這東東口味更豐富,賣得越多傳得更遠,名氣更大,專程來張家肉鋪購賣這東東的人更多,這東東天天供不應求。張飛夫婦就主動把調制這東東的方法,傳給賣肉的同行,大家都來做這東東賣,大家都獲了利,大家都由嫉妒變為了敬佩,擁護。
人們在制作銷售這東東的同時,都去請教張飛夫婦,這東東到底叫什麼名字?不問則罷,這一問倒真把張飛問愣怔了,這東東真的叫什麼名字?确實沒想過……
張小玉說:“這東東我們是用豬小腸灌成的,就叫灌腸吧!”
張飛卻一字一闆一眼地死究字眼說:“這東東最吸引人的是一個香!香香!應該叫香腸!”
“香腸好!”,“香腸這個名字雅!”食客們都拍手稱好!從此,“香腸”就在啄州産生了!“香腸”名字叫開了!
追根索源,香腸真正面市,傳播升,應該還是在後來,張飛與劉備,關羽桃園三結義,從軍後,便将這香腸從啄州傳到了軍中,成為了軍隊中夾火燒耙粑的最佳伴侶。
張飛任宜都郡太守,宜昌首任“市長”後,在宜昌這進出三峽的咽喉之處,在這長江最繁華的中轉地,是張飛市長最先把香腸的制法傳到了宜昌,傳到了鄂西北,鄂西南,使香腸香遍了楚天大地,香遍了宜昌三國大小古戰場,香遍了長江沿錢。張飛老市長,當是宜昌香腸的創始人,當之無愧。
随着時間的推移,人們把張飛發明的香腸不斷改推,加豬血做成了大名鼎鼎的血腸,加糯米做成了糯米腸,加澱粉做成了粉腸,變口味做成了甜香腸,麻辣香腸,火腿腸,變形态做成了棗式香腸……如今香腸已香遍世界各地。
樹高千丈落葉歸根,吃水不忘挖井人,吃木耳不忘樹蔸,永遠别忘了發明香腸的老祖,是我們中國水電城宜昌第一任老市長張飛一一張冀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