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說實話被我壓了很久,基本的試駕和拍攝工作在2015年10月就已經完成了,圈兒裡的朋友們也一再催促說等着看我對于水鳥的心得體會。我實在不想把這篇文章寫成千篇一律的試駕稿,也想搞點兒創新弄些賣點,隻是苦于一直沒有思索到一個合适的切入點。本想把文章寫得文藝一點去賣賣情懷,但又恍然意識到R1200GS并不是RnineT,而後者才是真正的靠情懷吃飯的玩意。
既然不是像RnineT一樣靠情懷吃飯的,也走不了Triumph那樣文藝的路子,那總得有點兒拿得出手的真本事,對不?其實要論本事,R1200GS“水鳥”可确實不比任何同級别的重型拉力穿越摩托差。(至于為什麼叫它“水鳥”?因為GS車系的前擋泥闆突出車體,從側面看上去猶如一隻大“鳥”一般,所以得名水鳥,下同)
其實GS系列的曆史很短,作為一個1923年就開始跟摩托車這玩意較勁兒的老牌兒德國企業,BMW在1980年年初才發布了GS系列的鼻祖:R80 G/S。其中,G在德文中的意思為越野(Gelande),而S則意為街道(Strasse)。越野 街道的組合,讓GS車系從一出生似乎就注定了其“全能”的市場定位和性能表現。
1980年的R80 G/S,就已經裝備了水平對置發動機和軸傳動這兩樣如今被GS系列視為最值得傳承的經典特色。哦,當然,單搖臂的後輪懸吊裝置也是GS系列的特色,這能夠讓野外更換輪胎變得更加方便。
當然,随着時代的變遷,上圖這種整天在泥地裡嗷嗷亂跑的日子已經離普羅大衆越來越遠了,更多的購買需求來自于:我想買個摩托車既能長途旅行,也能偶爾撒野。而新一代的GS,則就是沖着這個目标所開發而來的。無論是破天荒的采用水冷引擎(之前的GS均為油冷,更早的型号為風冷),更大更重的車架(新款水冷GS為229公斤,老款油冷為210公斤),更寬的輪胎(新款170後胎,老款150後胎),以及更豐富的配置(定速巡航,手把加熱等),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能夠讓你更舒服的坐在車上,然後保持這種感覺跑更遠的路程而設計。
其實說實話,大多數人即便是買了水鳥,大多數用途也就跟上圖一樣,在山路裡撒撒野,在高速公路上巡巡航。你要非拿水鳥進行重度越野也不是不行,但你看看它滿載油液260Kg的體重,再低頭看看比你腿還寬的水平對置發動機,你還有拿它豁泥地的沖動麼?
誠然,對于一台體重超過260Kg的大車,還是一台重型拉力車來說,即便是公路操控性能不怎麼好,我們也不能說什麼。畢竟對于操控來說,車重就是最大的敵人,更何況是以長途拉力為設計出發點的水鳥呢。而BMW的神奇之處就在于,每一次當你跨上GS策馬揚鞭,挂上一擋擰動油門的那一瞬,一場見證奇迹的時刻就到來了。
平常在地庫裡推着掉頭都費勁的水鳥,一旦走起來,似乎那讓人全身緊繃的重量都不存在了。嗯,我沒說錯,也沒誇大,就是這種感覺。你似乎覺得水鳥隻有100公斤重,哦不,也許50公斤也有可能。輕快的油門回饋,幹脆利落的換擋腳感,輕如鴻毛的液壓離合,你真的不能相信,這是剛才那台即便是推車掉頭也會讓你滿頭大汗的龐然大物。甚至你會感激BMW三十年如一日所堅持的軸傳動,因為每一次升擋并彈開離合拉杆時,那來自後驅動軸輕微的震顫,都會紮實的讓你感覺到,胯下的這匹烈馬,放佛真的“活”了過來。
再極限的壓彎角度,似乎在GS身上都變得可能。每次入彎,你根本不用去推動車把亦或是側挂在車外來輔助重心的轉移。隻要稍微向着彎心的方向略微傾斜身體,水鳥便心領神會的向着彎内倒了下去,這時你需要做的,僅僅是右手穩住E-Gas電子油門,然後雙目緊盯出彎的道路就足夠了。那麼彎内車輛動态的變化,油門曲線的平滑程度,後輪抓地力的調整等等問題該怎麼辦?沒關系,一股腦扔給DTC牽引力控制系統和ASC車身穩定系統就好了!
彎有多急,你想要壓得有多低,似乎都不是問題,直到你處于彎内側的騎行靴突然蹭到了地面,“哎呦!”的一聲驚呼之後你才發現,不是胯下的它極限到了,而是你的極限提前來了。那麼,把腳往上收一收,用腳尖點着腳踏,放開禁锢節氣門的右手,讓我們在下一個彎角,再去重溫這美妙的時刻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