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新浪微博官方發布公告,首次透露熱搜規則。該公告稱,熱搜算法機制會根據搜索量、發博量、互動量、閱讀量等數據指标,每分鐘計算一次所有熱詞的綜合熱度,取前50名展示。
新浪方面還表示,算法中包含了嚴格的排水軍和反垃圾機制,今年上半年還對涉及重大社會負面新聞、突發性應急事件、明星娛樂話題、謠言等内容加強調控。公布熱搜規則的原因,是“為消除疑惑,澄清‘花錢撤熱搜’、‘花錢壓熱搜’等不實傳言”。
新浪微博官方于8月23日發布的公告。
南都記者了解到,在現行熱搜機制下仍然可以“花錢買熱搜”,營銷機構通過多個賬号在同一時段發布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就可在短期内獲得大量熱度,使詞條沖上熱搜榜。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甯提醒到,當前互聯網行業存在“唯流量論”的不良導向,上了熱搜的往往不是社會公衆應該關心的新聞,而是資本想讓公衆看的新聞,會産生“信息繭房”效應。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科技哲學研究室主任段偉文則表示,這種現象反映出文娛等産業有實際需求,“宜疏不宜堵”,與其一味抑制,不如合理引導,使其規範化發展。
1 幾經調控,微博稱新規則今年二季度起已執行
據介紹,新浪微博熱搜詞的熱度計算公式為:(搜索熱度 讨論熱度 傳播熱度)×互動率。其中,搜索熱度指搜索量,包括手動輸入搜索和點擊跳轉搜索,反映用戶對熱點的關注和探索的程度;讨論熱度指讨論量,包括原創發博和轉發讨論,反映用戶熱議和參與的熱情;傳播熱度指閱讀量,反映熱點在微博體系内的傳播情況;互動率指熱搜結果頁互動率,反映用戶消費内容的意願。
每一分鐘,熱搜算法都會對所有熱度詞條依據上述公式進行以此計算,選取前50名進行展示,也就是“熱搜榜”。
8月24日晚23時30分的微博熱搜榜。
不過,熱搜榜并不與計算結果前50名完全重合。微博公告透露,經過多次變革,為促使榜單生态更加健康,平台還形成了一些熱搜調控規則,比如設置正能量推薦位(熱搜置頂),加大對正向内容的宣推力度;對涉及重大社會負面新聞、突發性應急事件的内容,以及謠言、嚴重不實信息、攻擊謾罵等明顯違背公序良俗的内容,将及時進行調控。此外,為防止同一内容在熱搜榜密集展示,也會進行位置調控,如同一明星的娛樂話題在榜單前列隻保留一條等。
新浪微博還表示,熱搜榜排序之外,存在兩個廣告資源位,一個在第3位熱搜詞之下,一個在第6位熱搜詞之下。其中商業廣告會展示“商”标簽。廣告資源位不參與熱搜排序競争,也不會影響其它詞的熱度計算。熱搜排序中,不存在任何商業售賣位置。據悉,微博熱搜相關管理規則已從2021年第二季度開始執行。
2 “熱搜榜幾率全網最高”,網售“上熱門套餐”299元
“肯定會有規則,隻希望别突破規則就好。”在@微博管理員發布的公告下,有網友評論道。
微博公布熱搜規則,“澄清‘花錢撤熱搜’、‘花錢壓熱搜’等不實傳言”,那麼“花錢買熱搜”是否同樣可以杜絕?南都記者了解到,市場上早已出現完全遵守規則的“熱搜玩法”。
根據熱度計算公式,某一詞條的搜索量、閱讀量、轉發、評論等關鍵指标數據越高,該詞條進入熱搜榜的概率就越大。
這些關鍵指标就是突破口。經過新浪微博幾番整改優化算法,靠簡單粗暴買“水軍”來上熱搜的難度大大增加。與此同時,通過所謂“KOL”(key opinion leader關鍵意見領袖 )進行議程設置,成為“花錢上熱搜”的新選擇。
有淘寶商家售賣熱搜服務。
在淘寶、QQ等平台,均可找到提供“微博營銷”“熱搜推廣”等服務的商家。南都記者聯系到一家聲稱“熱搜榜幾率全網最高”的營銷機構,該機構表示,客戶提供照片、視頻、文案等“宣傳物料”和核心訴求後,他們可以幫助策劃吸引力更強的話題詞,并選擇一批内容貼合的營銷号(也就是上述KOL)、制作轉發文案,然後在同一時間段統一轉發,“沖擊”熱搜榜。
上述“操作”在業内早已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随着買“水軍”刷評論被逐漸禁止,有粉絲基礎的KOL重要性凸顯。在這種情況下,流量明星上熱搜有着天然優勢。比如,8月24日17時53分,微博熱搜榜中近三分之一與娛樂明星有關,“某明星發型”與“四六級成績查詢時間”等均榜上有名。15分鐘後的抖音熱榜,有一半被明星消息占據。
據了解,除了微博,抖音、快手、今日頭條、小紅書、B站、知乎等平台均有熱搜榜,同樣可以由營銷機構“沖熱搜”。有營銷機構表示,100元可以買到10萬抖音播放量或者100條評論,30元可以買到100個真人粉絲;299元的“上熱門套餐”,包含2500贊、10萬播放、70評論、2000轉發和600粉絲。
3 買熱搜長期存在,“事實上已成為新業态”
“熱搜的本質是對關注的關注。”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科技哲學研究室主任段偉文研究員分析,熱搜的信息呈現方式并不單純是對事實的描述,而是媒介内容的“自我指涉”,即發布在這一平台上的内容,又被用來繼續生産另外一些内容。經過這個過程,熱搜就像麥克風與音箱産生自激一樣,很容易形成強烈的極化和畸變作用,給信息傳播賦予了“加速度”。風險在于,極端言論特别是各種争執也同樣會被放大。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甯強調了“花錢買熱搜”帶來的負面影響:正常的熱搜榜本應是客觀傳遞最新熱點事件的平台,滿足公衆的表達權、知情權。不過,由于當前互聯網行業存在“唯流量論”的不良導向,導緻不少個人或企業依靠買熱搜、找第三方公司刷榜等方式博取眼球,提升商業價值,上了熱搜的往往不是社會公衆應該關心的新聞,而是資本想讓公衆看的新聞。這就會産生“信息繭房”效應,即人們關注的信息領域會娛樂化,從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限制了對政治、社會公共生活、科學等知識的獲取,視野狹隘。此外,一些不良價值觀的散布,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尤為不利。
對于“花錢買熱搜”長期存在的現象,段偉文認為,活躍的市場反映出在注意力經濟中,文娛産業等商業系統對熱搜這種可以給信息賦予“瞬時加速度”的引擎存在很高的需求,事實上已經成為一種新業态。
“真正的治理應該是合理引導、促進它的發展,而不是一味地抑制。”段偉文說,幾經演變,“買熱搜”背後是與各種資源的相互聯系,盡管目前暴露出一些問題,不可否認的是其在一定範圍内已經成為有價值的存在。與其讓它一直遊蕩在灰色地帶,不如在一定程度上把它規範化、透明化。他表示,在媒體智能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的當前,技術上有很多探索空間,主流媒體也應打造更有溫度、更接地氣的内容,在平台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4 删帖降熱搜,嚴重的可能構成非法經營罪
目前對熱搜下定論,還為時尚早。段偉文認為,熱搜榜出現的時間還很短,“巨大的信息傳播平台,既是技術創新,也是一場媒介社會傳播實驗。”在這樣短的時間内,熱搜究竟會給社會輿論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其實企業本身也很難認識清楚。有時,熱搜會誤導輿論、激化矛盾,有時也會促進問題解決、提升公衆認知。在這場實驗中,平台、公衆、監管方等,都在參與治理,使熱搜機制不斷調整,更加貼合主流方向、反映網民需求。此次微博公開的熱搜規則,從算法角度來說并不複雜,其中透露平台曾多次修正規則,正是自我調節的舉動。
那麼,應該如何更好地修正熱搜規則?
鄭甯表示,首先,要保證内容性質是合法的,可以将《網絡安全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網絡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規定》作為标準。合法健康的内容,通過商業化渠道購買是沒有問題,但符合《廣告法》中的廣告的應當标注為“廣告”,方便公衆識别。
她指出,熱搜榜具有一定公共性,應當對熱搜榜的内容導向進行一定的引導和限制,比如重大公共事件必須占一定比例,娛樂化的内容限制在一定比例,确保公衆的知情權,以及獲取知識的多元化,避免信息繭房。
此外,鄭甯提醒到,如果熱搜内容沒有違法和侵權,應當尊重公衆的表達權和知情權,删帖降熱搜的行為侵犯了這些權利,嚴重的甚至可能構成非法經營罪。
據了解,今年3月新修訂的網信辦《互聯網用戶公衆賬号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對此已有規定:
第十八條 公衆賬号生産運營者不得有下列違法違規行為:
(一)不以真實身份信息注冊,或者注冊與自身真實身份信息不相符的公衆賬号名稱、頭像、簡介等;
(二)惡意假冒、仿冒或者盜用組織機構及他人公衆賬号生産發布信息内容;
(三)未經許可或者超越許可範圍提供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布等服務;
(四)操縱利用多個平台賬号,批量發布雷同低質信息内容,生成虛假流量數據,制造虛假輿論熱點;
(五)利用突發事件煽動極端情緒,或者實施網絡暴力損害他人和組織機構名譽,幹擾組織機構正常運營,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六)編造虛假信息,僞造原創屬性,标注不實信息來源,歪曲事實真相,誤導社會公衆;
(七)以有償發布、删除信息等手段,實施非法網絡監督、營銷詐騙、敲詐勒索,謀取非法利益;
(八)違規批量注冊、囤積或者非法交易買賣公衆賬号;
(九)制作、複制、發布違法信息,或者未采取措施防範和抵制制作、複制、發布不良信息;
(十)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
采寫:南都記者馬嘉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