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朋友說:“心情不好的時候,翻翻畫冊,心情就會好很多。”我心想,“莫非是畫冊裡夾着房本、存折?”我看畫冊的時候,看到那些裸體、幾何線條,隻恨自己對藝術史所知太少。
英倫才子德波頓說,藝術确實能夠慰藉我們的心靈,“藝術能教導我們以更加公正的态度看待自己,讓我們知道自己在既有的處境中已經盡了全力認真生活,從事着自己不一定熱愛的工作,面對着中年的種種問題,解決着雄心壯志未能實現的挫折感……藝術能讓我們重新看見自己被迫接受的人生當中所存在的實際優點。藝術能剝開我們的外殼,把我們從習以為常的泥沼中拉出來,不再對自己周圍的一切視而不見。借助藝術,我們能找回原本的敏感度,以新眼光看待舊事物,也不再認定新奇與光鮮亮麗是唯一能夠協助我們擺脫麻木的解決方案。”
德波頓和曆史學家約翰·阿姆斯特朗合寫了一部《藝術的慰藉》。書中分析了150件經典藝術作品。說夏爾丹《飲茶的女士》能讓我們看出一個樸實時刻的價值,馬奈描繪蘆筍的方式可以讓我們學習如何看待持續已久的感情關系,“藝術教導我們成為善于愛的人,懂得熱愛河流、熱愛天空、熱愛馬路、熱愛石頭、熱愛别人……藝術能讓我們對人生境況中明顯可見的單調乏味感到厭惡,但同時也能促使我們發揮智慧,與這樣的境況和諧共存。”
《藝術的慰藉》一書對藝術的門外漢說了許多很中聽的話,比如,“我們與藝術的邂逅不一定都那麼順利,可能在參觀美術館和展覽之後,覺得無甚感動,這時我們很容易責怪自己,認為是由于自己的學識或感受能力不足。問題主要不是由于你,而是由于藝術界教導、販賣和呈現藝術品的方式。
《藝術的慰藉》
通常人們認為,藝術很高雅,怎麼可以用于什麼實際的用途?德波頓他們說,藝術可以是一件工具,能夠為我們帶來好處,“藝術能夠擴展上天賦予我們的能力,彌補我們與生俱來的部分弱點(心理上的缺陷)。藝術可療愈,能引導、規誡、撫慰欣賞者,促使他們成為更好的人。”
藝術有用處,我們買不起原作,除了去博物館觀看真品,買畫冊、買周邊、買明信片也是可以的。“禮品店是美術館裡最重要的地方,在參觀過美術館之後想要買些東西,是一種嚴肅的沖動,這是想把自己在某個領域獲得的感動帶到人生中的另一部分,例如清理廚房。美術館的禮品店,要确保美術館要教導觀衆的内容在觀衆離開展場之後,持續發揮效果,并且落實于日常生活。”明信片雖然不大,但“有助于增加我們和藝術的親近程度。雖然很多人認為明信片上的翻拍圖遠遠比不上牆上的原作,但我們跟明信片的邂逅可能更加深刻、更具感知性。明信片允許我們加上自己對一件作品的反應,可以釘在牆上、随手丢棄或者拿來塗鴉。”
書中說,藝術有七大功能:幫助記憶、散播希望、呈現哀愁、協助我們重獲平衡、引導我們認識自我、擴張我們的經驗、喚醒麻木的心靈。
繪畫跟記憶有什麼關系呢?簡單說來,繪畫如拍照。勒尼奧所繪《狄普塔絲勾勒牧羊人的肖像》中,一對彼此深愛的情侶要分離,女方決定畫下他的影子的輪廓,以便在愛人離開之後能夠把他更鮮明地留在腦海裡,它用一根燒黑的樹枝,在石碑上畫下他鼻子的形狀、鬈曲的發絲、頸項的曲線。這樣他在千裡之外的山谷中牧羊時,她仍能記住他的形象。
我們總是擺脫不了世間的煩擾,需要工具幫我們保持樂觀的性情。比如亨利·馬蒂斯的 《舞蹈》,畫中的舞者可以讓我們獲得鼓舞,讓我們接觸到内在那個無憂無慮的自我。我們都喜歡賞心悅目的畫面,“正因為這個世界很嚴酷,我們才需要賞心悅目的藝術品。我們的人生越艱苦,一幅花卉的優美畫作越有可能讓我們為之感動。我們如果因此落淚,不是因為那幅畫有多麼悲傷,而是因為它美。如果把所有優雅甜美的藝術作品帶來的享受都斥為矯情,将會是一種損失。這樣的作品之所以能令我們感動,正是因為我們知道現實通常是什麼模樣。”
詩人佩索阿對哀愁有深切的了解,他在詩中說;“啊,苦鹹的大海,你所含的鹽分,有多少是來自葡萄牙的淚水”。塞拉的作品《費爾南多·佩索阿》沒有說要去消除哀愁,因為他認為哀愁就寫在人生的合約裡,哀愁是人生中普遍存在的核心特征。
藝術能讓我們學會愛。“如何成為出色的愛人,愛一個人與仰慕對方是兩回事。仰慕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隻需要有活躍的想象力。如果共同生活,就需要練習聆聽别人說話的能力、耐心、好奇心、毅力等。良好的感情關系少不了耐心。我們必須放棄立即的滿足(在争吵中獲勝、讓對方感到内疚、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我們的情緒可能失衡,過度自滿或者過度焦慮,藝術可以幫我們恢複平衡,有的畫甯靜安詳,有的躁動不安,有的陽剛有的陰柔。
藝術還能幫我們認識自己,“我們通常很在乎自己挑選什麼藝術作品擺在自己身邊,這等于決定以哪些物品向世人傳達我們的自我認同。”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