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鳳凰網曆史
作為中國第三經濟大省山東省的省會城市,濟南的經濟總量一直低于青島,甚至一度比煙台還要低。那麼,濟南為何能成為山東的省會呢?
事實上山東最早的政治中心在臨淄一帶。姜氏齊國建都于古臨淄城,一方面是臨淄附近地理條件相對較好,高度恰到好處的丘陵和淄河提供了相對有利的生活和防禦條件。另一方面是臨淄處于齊地中心位置,非常便于控制四方疆域,特别是東方尚未賓服的萊夷。
齊桓公稱霸之時,臨淄達到了輝煌的頂點,在中原和西部諸國的視野中,臨淄是一個到處都是人、到處都是海鮮和食鹽、到處都是能征慣戰的技擊之士的神奇之地。
當時的濟南,還隻不過是濟水之畔尚未開發的偏僻小城。齊國人習慣于把曆下(濟南古名)當成扼守西部邊境的軍城,即曆下塞。晉伐齊、秦始皇滅齊,包括秦末漢初韓信攻齊,都是在曆下附近越過濟水向東進攻。
然而即使軍事地位比較重要,濟南仍然比不過臨淄。不管是諸國混戰的春秋戰國,還是大一統的秦漢帝國,都城的最大意義在于鎮懾四方。位置偏西的曆城不符合這一标準,如果把它當作齊地首府,那麼先秦數百年辛苦征服的膠東萊夷,恐怕又會開心地劃地自守。
這既不利于統治,也不利于經濟開發。所以曆城才長期被置于次要位置。
曆下(濟南)和淄博(臨淄)在山東省内的相對位置
這種情況直到南北朝時才得以改變。
南北朝劉宋一直和北魏玩兒命死磕,怎奈劉裕死後兒孫們不争氣,原先完整收入囊中的山東被北魏吃掉西北一角,防線退縮到濟水一線,曆城屢屢成為宋魏兩軍大戰之處。縣級單位曆城,不論是城池建設水平還是戰略物資儲備,都不足以支撐大規模戰争。故而劉宋将山東西北部割離出來,設置了冀州,以曆城為首府。
這是濟南第一次同中部的青州對等起來,成為平起平坐的另一政治中心。等到469年,北魏吞并了全部山東半島,劉宋設置的冀州失去了向西的防禦作用,而且和北魏原境内的冀州名字沖突,于是将之改為齊州。名稱雖然有所變化,軍事作用也進一步弱化,但劉宋留下的政治格局從此定了型,曆城擺脫了縣級行政區的處境,一躍成為山東西部的政治中心。
40多年後,北魏著名的地理學家郦道元曾經造訪過濟南,對這座新崛起的大城市非常驚歎,并詳細記錄了諸如大明寺(位于今大明湖畔)、娥英祠、趵突泉等風景名勝。
隋唐兩代大一統時,山東中西部的開發和經濟建設更加進步。隋末農民起義時,齊郡城遭到多股起義軍圍攻,隋末引火者知世郎王薄和瘋狂消防員張須陀都在這裡留下過足迹。顯然這種待遇與其政治、軍事和經濟地位是相匹配的。
盡管如此,濟南仍然幹不過青州,不論稅賦收入還是行政級别,濟南都矮青州一頭。那麼到什麼時候才發生本質變化呢?金朝。
金朝拿下北宋的半壁江山後,急于鞏固開封以北占領區的形勢,在山東一帶進行了城市區劃的增置。地位相對重要的濟南,原本州縣機構不多,不敷管理所需。天會七年(公元1129年),金朝選中了濟南旁邊“舟楫走集,地複阜繁”的标竿鎮,将其升級為濟陽縣,以作濟南輔弼。事實上這正是濟南地位逐漸提高的表現。
金朝以北馭南的政治格局,則是濟南迅速崛起的關鍵因素。金朝遷都燕京後,南下控制山東、兩淮,濟南是具有戰略意義的要地。盡管在行政設置上并沒有把濟南升格為路一級單位,實際地位卻隐然躍居青州之上,開始具備一省都會的樣子了。
元朝的繼續經營進一步提高了濟南的政治地位。四大漢人世侯之一的張氏入駐濟南,對戰亂後的濟南城大加整修,使之越發成為山東最重要的政治城市。元人程矩夫所撰《濟南公世德碑》有明确的記載:“修複濟南廢城,為國雄藩,當東南一面之寄……”
濟南的城市規模也在此時超越了青州。金末元初著名文學家元好問,曾在《濟南行記》中估算,“湖曰大明,其源出于舜泉,其大占府城之三”,也就是說濟南府城大緻周回30裡。而同期的青州城,據《齊乘·郡邑·益都路下》載,周回隻有20裡。
濟南的人口密度也發生了逆轉性的變化,北宋直到元豐七年時(1084年),人口密度僅6戶/平方公裡,位居山東半島諸州縣第6位。崇甯元年(1102年)躍居第一,是青州地區的兩倍速還多,并一直保持到元末。
作為經濟重要指标之一的商稅額數,也反映出濟南地位的上升。元天曆年間濟南商稅額12752錠,益都(青州)隻有9477錠,隻有濟南的74%。
也就是說,在元朝時山東半島的經濟、政治中心已經從半島中部轉移至西部。故而明朝立國後,于洪武九年(1376年)将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遷至濟南。這即是對濟南城的認可,更是對上千年山東曆史大勢的尊重。自此之後,近700年來,濟南一直牢牢占據着山東省會之地位,再也沒有變化過。
即使清末青煙威等沿海城市崛起,濟南的經濟地位有所跌落,但因近代鐵路運輸的興起,作為津浦路、膠濟路的交彙點,濟南又經曆了一個二次發展的過程。京津對兩淮、江南的控制,青煙威對半島内部乃至山東周邊省份的輻射,都要假道于濟南這個綜合性的樞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