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荠菜賽靈丹。”,這是更早以前,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彼時,農曆三月三,上巳節。這一天,人們通常會做兩件事:一是去水邊,二是吃上巳菜。
去水邊,有人會采摘中藥佩蘭等香草用來沐浴,預防皮膚病,有人單純去遊玩,放松心情。吃上巳菜就是吃荠菜,幫助祛除體内“陳寒”。經過了一整個冬,體内還未散去的寒,趁着春日,借助生發的陽氣,把這“寒”給去了。
荠菜,不是隻在三月三這一天吃。它的采摘期是3~5月份,這期間吃都是合适的。眼瞅着這春天隻剩下最後一個月了,在春離開前,再吃幾回荠菜,飽口福之餘,也能調理身體,錦上添花。
荠菜還有個優點,讓人不得不愛。它性平,這樣平和的性子,不争不顯,溫和調理,不給人增加負擔。因此,荠菜的禁忌少,适宜人群廣,老弱婦孺都能吃。
清代的王士雄在《随息居飲食譜》中也有記錄:荠菜,甘平。明目,養胃,和肝。治痢,辟蟲。病人可食。病人都可以吃,健康的我們更沒什麼可擔心的了。
一、吃荠菜,我們能收獲哪些好處?
1、搜“陳寒”
《黃帝内經》說到,“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冬天寒氣傷了身,寒氣留存于體内,春天容易引發溫病,感冒、皮膚病等。冬屬寒,春屬熱,冬春交替之際,氣溫由寒轉熱,而“寒極生熱”,人就容易上火、感冒、發燒。
荠菜可以搜刮體内積存的陳年寒氣,預防春季的溫病。
2、清肝火;降胃火
冬天留給我們的不僅寒,還有火。
熱騰騰的火鍋,地暖、空調,暖身體的牛羊肉,熱氣太過,沒有及時揮發出去,于是就藏在我們體内了。
春天肝氣生發,肝氣是打開體内封閉火氣“牢門”鑰匙,打開了,這火就跟着肝氣往外走。所以春天裡,人多容易上火,使得眼睛發紅、眼幹、眼癢、看不清東西、咽喉腫痛等。
《名醫别錄》裡說荠菜“主利肝氣,和中。”《日用本草》裡說它能“涼肝明目。“此時,喝點用荠菜煮的水,祛火,還不傷身。
荠菜既能祛寒,又能祛火,這是它的過人之處。
胃火旺的人,也可以用荠菜調理。胃火旺的人有兩個特征,一是食欲旺盛,吃得多但不長肉,還有一個就是口氣重,胃裡的濁氣不能下降。為什麼不能下降?因為火是往上走的,胃火容易把胃裡的濁氣帶上去,因此口臭。
3、祛濕,健脾
脾胃功能差的人,消化不良,食物積滞在腸胃,時間久了沒有排出去,容易生濕化熱,有了濕熱,人就容易拉肚子,大便黏膩。
《廣西中藥志》裡說荠菜“健胃消食,化積滞。” 用荠菜煮水來喝,它能把腸道裡的濕熱引導到膀胱,通過小便排出去,喝上個三兩次,腹瀉就止住了,這就是荠菜治痢的作用。
4、清腸道
荠菜,民間也叫淨腸草,就是說它吃了以後能把腸道裡的垃圾積滞帶出去。清代吳其濬的《植物名實圖考》裡也說,荠菜“食肉者可以蕩滌腸胃,俗謂之淨腸草。”這一點對于喜愛肥甘厚膩的人來說實在太重要了。
二、荠菜怎麼吃?
荠菜,蒸着吃,煮着吃,炒着吃都可以。平日裡,我們可以用它炒雞蛋、煮水、煲粥。脾胃寒涼的人,一次不要吃太多,因為荠菜雖然性子平,但帶點涼性。
荠菜越老,開花結籽了的,藥效越強。因此,如果荠菜不入口,隻是取其汁水,我們優先偏老的,如果荠菜入口,考慮到口感,可以選擇新鮮的嫩荠菜。荠菜雞蛋湯、荠菜拌豆腐等家常菜,既美味又養生。
荠菜煮水喝,能有效調理身體。用新鮮的,連根帶籽的最好,每次取個三五株,煮上個七八分鐘,就可以喝湯了。
荠菜煮雞蛋
原料:荠菜一把,雞蛋6個,紅棗12個,帶皮生姜6片。
做法:
①将整株荠菜洗幹淨放入鍋中,上面放整個的雞蛋、紅棗、生姜片,加水煮開;
②用勺子輕輕地敲擊雞蛋殼,使它産生裂紋,以便更好地入味;
③繼續煮10分鐘,關火,焖10分鐘;
④晾溫後起鍋,吃蛋喝湯。
功效:調和脾胃功能、增強體質,調理高血壓、腎炎水腫等。
這裡用的荠菜越老,最好是開花結籽了的,功效越好。荠菜的根、籽、花都不要扔,如果有的話,用全株荠菜來煮更佳。做荠菜煮蛋的時候不要放鹽,鹽會削減它的功效。
荠菜是一種野菜,鄉間随處可見,三四月份的時候最鮮嫩、味美。這個季節,時常能看到挖荠菜的人。而城裡人想吃它,就得花錢了。不過荠菜很便宜,一斤大概需要5塊錢左右,十塊錢能買到滿滿一盆。
來源:健康名師說微信公衆号(id:lcwhjkmss)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