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傳統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不僅是體現在蓬年過節上,更多的還是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養生飲食這一方面,更是體現古人的智慧,換季飲食主要體現在節氣飲食裡,在立春這天,我國民間素有吃春餅的習俗,這是為什麼?
立春這天,民間有吃春餅的習俗。如晉代潘嶽所撰的《關中記》記載:“(唐人)于立春日做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清人陳維崧在其《陳檢讨集》一書中亦說:“立春日啖春餅,謂之咬春。”
舊時,立春日吃春餅這一習俗不僅普遍流行于民間,在皇宮中春餅也經常作為節慶食品頒賜給近臣。如陳元靓《歲時廣記》亦載:“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餅,并酒以賜近臣。盤中生菜染蘿蔔為之裝飾,置奁中。”
其實立春吃春餅的習俗起源于唐朝,也叫“咬春”。由于立春時,春回大地,萬物複蘇,各種蔬菜發出嫩芽,人們嘗鮮,古人就用面皮包着時令蔬菜,卷成卷蒸熟或者油炸,取名春餅,寓意着五谷豐登,也是春天的象征,并将它互相贈送,取迎春之意。
最初的春餅是用面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種薄餅,食用時,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黃、粉線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餅包菜食用。清代詩人蔣耀宗和範來宗的《詠春餅》聯句中有一段精彩生動的描寫:“……勻平霜雪白,熨貼火爐紅。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紛藏絲縷縷,才嚼味融融……”清代詩人袁枚的《随園食單》中也有春餅的記述:“薄若蟬翼,大若茶盤,柔膩絕倫。”
立春為什麼吃春餅?傳說吃了春餅和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将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春餅,會使人們更加勤(芹)勞,生命更加長久(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