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太極拳的勁力是哪來的

太極拳的勁力是哪來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10:37:16

“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所謂蓄勁、發勁,正是一張一弛。張弛二字偏旁都從“弓”,可知是開弓射箭的意思。

太極拳所講的“一開一合”,就是一張一弛。說到一開一合,便要懂得意、氣,若隻從身形外面來看,就不免造成誤會。

比如“弓”,它的開一合、一張一弛是相符合的,外形上一開一合,内力上便正好是一張一弛,故按外形可辨其張弛。但對人來講,比“弓”要複雜些,外形開合,内力張弛,就不一定都是相符的了。人身的張弛不以外形為準,而主要是以中氣或勁力為準的。勁和氣是不可分割的,氣在哪裡、勁就在哪裡。練拳中一吸一呼或一蓄一發時,中氣便一開一合,身體就一張一弛。所以蓄勁時不論身形開合,都稱開勁,同樣的,發勁也都稱合勁。開時如離中虛,外實内虛;合時如坎中滿,外虛内實。内家拳意氣為上,不重外面,所以徑說開合不說張弛,如按意氣來說,開合和張弛也是一緻的。但初學拳時,不可能馬上就結合到氣,而隻能先搞身體運動,開合難分,張弛易明,所以不如先談張弛問題。

太極拳的勁力是哪來的(太極拳的氣在哪裡)1

有人問“松開”不就是全身放松嗎?為什麼又要一張一弛呢?

首先談放松問題,試想全身放松後,除了就地躺下之外,還有什麼其它可能呢?練拳既是一種運動,也就必須一張一弛或說一緊一松,隻松不緊要躺下,隻緊不松要僵住,其理甚明。

其次,這句話是在解釋“用意不用力”這個要點時說的,因此要徹底了解這句話,就必須全面地研究“用意不用力”的解釋,方才不緻誤會。不難看出,全身松開的目的是“不緻有分毫之拙勁”,以便“輕靈變化、圓轉自如”和“意之所至,氣即至焉”,于是得到“如綿裹鐵,分量極沉”之真正内勁。

可見,全身松開是一張一弛中的總要求,而放松卻隻是一個“弛”。其實隻弛不張就會造成軟弱無力的後果。 “弓”要用時先要上弦,這在練拳也是一樣,必須“上着弦”,不能盡量放松,否則就沒有彈性了。

太極拳的勁力是哪來的(太極拳的氣在哪裡)2

主張全身放松的人顯然會搞錯,而且練法正好相反,不但不上弦,而且可能大大放松,隻要仍舊站得住就行。這種張得不足而弛之太過的練法,最多隻能造就一張軟弓,隻在部分範圍内才具有弓的彈性。拳論雲, “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才是正确的要求。

此練法和放松的練法相反,但要求不斷提高強度,争取做強弓硬弩。故在張的方面采取積極态度,隻要彈性夠,盡量張好了。張、弛時要注意,必須留幾分勁,因為弛過度時,身便散亂了。當然,在弛的方面也要發展,以擴大适應性。重點仍應注意張的方面。

張的幅度是個重要問題。依據上述意見,主要是個力量的幅度,而不單是距離的幅度。再拿弓來講,其張弛幅度最大時,射箭也最遠,但這個幅度在張和弛的兩端不免要受限制,張到某個程度時會折斷,而弛到某個程度時又會散亂,因此,這個幅度也就被限制在折斷和散亂的中間。在這中問一般距離内,不論是張或弛,弓體中力的分布都有一個總的特點--均,也就是在每一瞬間,弓體中任何一點張的力量都是相等的,而且整個弓體在張弛過程中,每一點張力的增減率也都相等。在空間和時間的分布上,張力都很均勻,這便是彈性物體的共同點。

太極拳的勁力是哪來的(太極拳的氣在哪裡)3

反過來說,若想保持彈性,就一定要注意“均”的問題。練拳當然要比開弓射箭複雜得多,但實際上完全可以通過同樣的概念來理解。因此,為了達到理想的效果,拳必須力求在均的條件下有最大的張和弛的幅度。

說到這裡,我們把“均的條件下有最大幅度”的原則結合練拳來研究一下。假定是某一張固定的弓,其均勻程度和幅度是固定的,因而其強度(即最大的張力)是固定的,或是硬弓,或就是軟弓。但對某一個固定的人來說,他的均勻程度和幅度卻是可以變化的,而且練拳的基本目的也就是為要改進均勻的程度,以求成為一張可硬可軟的弓。那麼,在練拳中,應該先求均勻還是先求大幅度呢?這就要因人而異了。

比方年輕人身體彈性好,就可以多練練幅度;年紀大的和體質弱的則不妨練練均勻,再在較均勻的情況下穩步地增加幅度。實際上在任何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均勻隻是一個暫時現象(某一條件下的均勻),而不是經常現象,練拳當然也不會例外。增加幅度破壞均勢,再取得均勢,其最後目标還是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