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所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紫微、紫垣、紫宮等便成了帝王宮殿的代稱。由于封建皇宮在古代屬于禁地,常人不能進入,故稱為“紫禁”。但明朝初期稱為“皇城”,直接稱呼為“紫禁城”則大約始于明朝中晚期。
“金碧輝煌紫禁城,紅牆宮裡萬重門”,提到紫禁城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在古代的時候,皇帝和皇宮對于平民百姓來說,幾乎是遙不可及的存在。經過兩千多年曆史的洗禮,我國已經沒有皇帝了,但是,幾百年前建造的那座巍峨的皇城——紫禁城,依然安穩的矗立在北京。
如今,它有了一個全新的名字,叫做故宮。
“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對于古代帝王的居所,想必大家都十分好奇吧,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那座散發着威嚴與神秘的紫禁城。
紫禁城占地面積十分寬廣,及相關史料記載,不算城牆它大約占地面積為72萬平方米。但是,現在保存下來的建築面積,僅僅隻有15萬平方米了。它的地理位置也十分特别,是一片雄踞在北京中軸線上的建築群。它就像一道城牆一樣,将北京城從中間分開了,分成了東、西兩個部分。
這座古老威嚴的城池始建于明朝,從明至清,它裡面居住過24位皇帝。這是一座充滿了傳奇故事的宮殿,幾百年來,無數人在裡面上演着屬于他們的悲歡離合。二十幾位一國之君,在裡面開辟自己的驚天偉業。從這座宮城裡發出了數不勝數的軍國大策,它掌控着數代中國人的命運。
關于紫禁城的各種文獻史料非常豐富,但是,有關其設計者和建築者的記載卻隻有零星幾筆。“士農工商”是那個時代一直遵循的社會法則,因此,工匠在當時的社會地位并不高。所以,即使這座城池的建造耗費了百萬建築工人,但是,在史書上留下姓名的卻隻有寥寥幾人,至于它的設計者是誰,那就更是成為了曆史之謎。
最終,在許多專家的不懈努力之下,有關紫禁城建造者的身份,也漸漸地浮出了水面。關于這位偉大的建造師的身份,現在比較合理的推測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有的專家認為它的建造者應該是一個名叫做蒯祥的人。
第二種說法則認為,它的建造者應該是蔡信。
第三種說法則認為,他的建造者應該是一名名叫楊青的瓦工。
總之,專家們衆說紛纭,聽起來各自都挺有道理的,那麼,我們就一一來介紹一下這三個人吧。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蒯祥,說到蒯祥此人,那可是一個有着相當傳奇色彩的人物。誇張一點來說的話,他的生平經曆大概能寫成一本書了。要說蒯祥,我們就不得不先來說一說紫禁城是因何被建造出來的。
提到朱棣這個人,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明朝的皇帝并不算少,但是,能幹的卻不多。提到朱棣這個人,曆史上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他生性殘暴、多疑,手上沾滿了鮮血,也有人認為他勵精圖治,是明朝曆史上難得的賢明君主之一。
對于這位頗具争議的皇帝的功過是非,我們今天暫且不做評價。我們先來看一看,他與紫禁城的關系。相傳,在他攻下南京之後,建文帝下落不明,對于剛剛登上皇位的他來說,一個不知是死是活的前皇帝,必然會成為他的一塊心病,畢竟,他的皇位來得并不光明。
對于一個通過武力手段坐上皇位的人來說,皇宮中的許多秘密,他定然是不知道的。他不知道哪有密道,也不知道哪有機關,因此,住得定然十分提心吊膽。換句話說,他對這座搶來的宮殿其實并沒有什麼歸屬感。相反,他更懷念的是居住了十幾年的燕京,也就是現在的北京。
畢竟,那裡的一草一木,他都相當熟悉了。因此,當有大臣提議在北京城修建一座全新的宮殿時,他大筆一揮,就十分爽快的答應了。在修建紫禁城這件事上,他表現出了相當強的行動力。很快,他就命令朝廷各部,開始着手準備工作了。
材料成了他們準備工作的第一步,他先是派出人員到全國各地去開采各種名貴的木材和石料。然後,将其運送到北京城,光是這一項準備工作就進行了11年。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工程量有多麼的浩大。原料準備好了,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人工問題了。
于是,他開始廣招天下能工巧匠。當時,數以萬計的匠人在皇帝的命令之下,離鄉背井奔赴京城。其中,就有一個名叫香山幫的匠人組織,這些人基本都是來自于吳縣香山的工匠,或者是他們的徒弟,這些人人人都身懷絕技。
雖然,這些人中大多都擅長木工,但是,其中也不乏出色的泥瓦匠、漆匠、石匠、堆灰匠、以及雕塑匠等,而這個名叫蒯祥的人就是他們的頭領。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設計師,紫禁城就是由他設計的。
據說,他非常的聰明,每次他隻要稍微的計算一下,就能夠準确的畫出各種宮殿的設計圖。相傳,他後來被皇帝授予了工部左侍郎的官職。因為,事關各地公共建築的建造和修繕問題,因此,這也是一個非常有油水的衙門。
但是,他卻非常的清廉簡樸,到了晚年更是毅然辭官歸隐了。
如果,這座宮殿真的是他設計的話,那麼,我們不得不說,他真的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設計師。因為,通過相關史料以及現在殘存建築群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紫禁城是嚴格按照當時的宗法禮制來設計和規劃的。
它的外朝有三個大殿,這是皇帝日常處理政務的地方。後面的宮殿則稱為内廷,那就是皇帝的妻妾和未成年子女們所居住的地方,也就是皇帝的後院。所以說,這個宮殿無論是從規劃還是設計上來說,都是相當的完美。
在浩如煙海的曆史長河中,不知道掩埋了多少個秘密。通過相關學者的研究和推測,他們認為:蒯祥是故宮的設計者。其實,這種說法有許多不合常理的地方,首先就是他的年齡,他跟随建築隊伍進京的時候還不到20歲。
那時的他還隻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毛小子,因此,無論從資曆還是經驗上來說都不太可能是他。更重要的是,當時宮殿的修建工作早已展開了,因此,紫禁城不可能是這個時候才開始設計的。所以,有人則認為,蒯祥對于紫禁城的貢獻,應該是在外朝三個大殿被燒之後的重建。
而其真正的設計者,應該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他的名字叫蔡信。
相傳,當時皇帝将建造宮殿的任務交給了工部尚書宋禮。在古代朝廷官員的任免可沒有專業對口這一說,所以,宋禮雖然是工部尚書,但是,他對工程建造并不是十分精通,所以,為了開展這樣一項浩大的工程,他必須要先找到一個總工程師。
之後,在多方努力之下蔡信便進入了他的視野。他将設計任務交給了蔡興,此人也确實有兩把刷子,很快就交出了設計圖。宋禮一看圖紙上,各個宮殿的建造都沒有逾越禮法的地方。而且,他在周圍的景色設計方面也确實下了一番功夫,不但開鑿了南海,還堆起了景山。
并且,整個建築群設計的方方正正,穩穩當當,而且,寓意也十分不錯,讓大明王朝長治久安。雖然,看着圖紙十分滿意,但他還是不放心,所以,又親自去實地考察了一番。考察之後他确定這個設計确實非常完美,而且可操作性非常的強。
所以,宋禮很快就将圖紙呈給了皇帝。
朱棣并不了解建築方面的相關知識,但當他一聽說這座新皇宮設計了九重宮阙,也就相當與是9999間半房屋的時候,朱棣就同意了。據說,天上的宮殿也才隻有1萬間,而自己的這座新皇宮隻比天空少了半間,因此,他十分滿意。
朱棣覺得,這個設計方案既彰顯了皇權的威嚴,又顯示出了自己作為人間帝王的謙虛。所以,他很快就批準了這個設計方案,而這項浩浩蕩蕩的大工程自然也就開始動工了。
雖然,以上兩種說法的接受度都非常的高,但是,還是有不少人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其真正的設計人應該是一個名叫楊青的人。關于此人,他留下的資料就更加的少了。相關史料上有關他的記載,隻有隻言片語,我們隻知道他是一個泥瓦工出身,并且,他的名字也是禦賜的。
所以,綜上所述,我認為:在紫禁城初建的時候,應該是蔡信和楊青兩人起到了主要作用。但當時二人都已年事已高了,做事起事來難免有幾分力不從心。因此,當年紀輕輕,而又天賦卓越的蒯祥進京後,表現其出了其卓越的計算能力和繪畫技巧,自然而然地就受到了重用。
之後,他則漸漸的參與到了設計和建造工作中去了。并且,我還想說的是,能夠完成這項浩大的工程,三人雖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這個工程中,揮灑下了無數汗水的工人,以及最終決策和審核的官員,也是功不可沒的。
常言道:“獨木難支,孤掌難鳴”,這樣一項浩大的工程,并非某人個人之力,應該是他們集體的功勞才是。
參考資料:
【《明史》、《紫禁城的建造者》、《紫禁城名稱考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