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是李白的名句,關于這些事争議其實不少,很多人的解釋都是李白很狂,認為聖賢都活得很累很寂寞,隻有自己這樣的名士詩人才能千古留名。其實李白雖狂,但這些月下獨酌詩中李白還真不是這個意思,他就是勸酒而已。
李白的月下獨酌一共有四首,其中的第二首還專門有解釋,"已聞清比聖,複道濁如賢。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清比聖""濁如賢"這兩個典故出自三國時期的徐邈徐酒鬼,他也是李白的偶像之一。當年寫過"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曹操曹老闆為了糧食儲存宣布禁酒,但徐邈不光喝酒,還弄出了"中聖人"的笑話,被曹老闆手下的錦衣衛"校事"打了小報告。這才引出了清酒是聖人,濁酒是賢人的解釋。
這種解釋和當時的釀酒技術有關,漢代酒很可能是渾濁的翠綠色。因為當時人們在培育微生物種群的時候不能保證酒曲的純淨,而酒曲的微生物種群就是綠色的,綠色甚至因此成了酒的專用色(燈紅酒綠就是這麼來的)。綠酒濁酒并不一定便宜,因為有數百平方公裡大莊園的謝家子弟也喝渾濁的綠酒,謝朓就寫過"嘉鲂聊可薦,綠蟻方獨持"。到了唐朝琥珀色的黃酒開始出現,但渾濁的綠酒還占據了主要份額,當時人們普遍用竹葉來形容綠酒,"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也是白居易的名篇。
所以在很長時間裡清澈透亮的清酒都非常稀有,非常昂貴,等閑酒徒對它是可遇不可求,愛喝酒不愛私财的徐邈就把它們叫做聖人。同樣是酒國名人的曹老闆在聽到他的解釋後,就放過了他。徐邈這個清酒、濁酒的典故在酒徒圈内盡人皆知,曹丕繼位後還拿這事打趣過他。喜歡喝酒的徐邈貪杯不務事,公元228年他被魏國明帝任命為涼州刺史、使持節,領護羌校尉到西北期間直面過諸葛亮的大軍。徐邈酒照喝,正事一點都不耽誤,在隴右三郡相繼反叛的情況下閃擊南鄭城,收複了民心,是曹魏一方僅次于張颌的功臣。戰後他還緊急修複了武威、酒泉鹽池,招徕了大量羌族民衆,在冬天前替曹魏準備好了防守物資。事實證明這很有必要,這年冬天諸葛亮果然發動了第二次北伐。徐邈在西北呆了12年,在12年時間發展經濟,讓曹魏有了抵抗諸葛亮進攻的穩固基地。喜歡喝酒的徐邈和同樣愛喝酒的羌人也很談得來,在羌人中有很高的威望,他幫助曹魏抵消了馬超和姜維對羌人的影響。
愛喝酒的徐邈最後做到了司空,是酒徒中人生赢家。而李白對曆史上能喝酒的名人都引為知己,徐邈和謝安都是頂級酒徒,自然也是李白的偶像。李白飲酒用這個典故,就是讓大家趕緊喝,别管清酒濁酒,喝光了它們才是最好的紀念方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