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為什麼說是性本善?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人之初為什麼說是性本善?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過去流行兩種說法:一種是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而且這句話還是著名啟蒙讀物《三字經》的開頭,接着是“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包括《易經》、《道德經》、《黃帝内經》等,均持類似看法。也就是說,人天性善良,人和禽獸是有分别的,人人皆有恻隐之心;隻是到了後來,人在社會上生活,由于各種原因,沾染塵俗之氣,不斷地變惡了。這就需要不斷對其進行教育、學習,從而不斷糾正、進步,将善性發揚光大。後來“性善說”成了儒家的宗旨。
一種是荀子(包括韓非子、西方的《聖經》等)的“人之初,性本惡”,即人的天性與本能是醜惡的,人都有原罪,與禽獸并無區别,自然屬性是與生俱有的,而社會屬性才是将來要培養的;所以後天同樣需要不斷經過教化、加強律法,糾正和改善(西方則說贖罪),将惡性加以限制。相對于“性本善”一說,“性本惡”一說有了進步,因為其中既有邏輯(不像孟子信口雌黃)又有論證(不像孟子胡攪蠻纏)。後來“性惡說”成了法家的宗旨。
對此二說,我曾長期理解得不是很深,内心矛盾、困惑;直到這些年生了兒子,在跟他相處、教育他的過程中,方才有了一些感性認識。因為在我兒子身上,我時而會看到其本性善良的一面,所以相信“性本善”一說,便要教化他盡量不變惡;時而又會看到其本性醜惡的一面,所以相信“性本惡”一說,便要約束他盡量變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