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
貝聿銘 圖源:視覺中國
貝聿銘投身建築事業70多年來,優秀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包括香港中銀大廈、法國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他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貝聿銘是一名美籍華人,蘇州望族之後,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國廣州,17歲高中畢業後,赴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築,後轉學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建築工程,27歲時在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深造。大學畢業後,他開始了自己理想的建築職業生涯。
據新華社,粗略統計顯示,貝聿銘設計的大型建築在百項以上,獲獎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國設計的近五十項大型建築中就有二十四項獲獎。
外媒評價
《紐約時報》:貝聿銘是世界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是一名堅定的現代派,是一名罕有的同時能吸引地産商、企業界領袖和藝術博物館董事的建築師。他在全球有衆多地标性建築。建築評論家戈德伯格(Paul Goldberger)形容貝聿銘為“一名有教養的男人,他安靜而毫不誇張的風格掩飾着強烈的好勝野心。”
BBC:貝聿銘是全球許多地标性建築背後的男人,20世紀最多産的建築師之一。他的設計因幾何精度、樸實的外表以及自然燈光而享譽世界。
BBC網站截圖
《泰晤士報》:貝聿銘開創性的建築聞名世界,他設計的建築結構影響力巨大,令人驚歎的同時也富有争議。回顧他的職業生涯,他曾說過:“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
建築媒體ArchDaily:貝聿銘可以說是現代主義建築師中最偉大的一位,當他1983年獲得普利茲克獎時,評委會稱“他給了這個世紀最美麗的室内空間和外部形态。”
ArchDaily網站截圖
“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委任”
據《紐約時報》,對于貝聿銘來說,肯尼迪總統圖書館是職業生涯中尤為重要的一個作品。他說:“它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委任。”這一建築背後是他與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夫人傑奎琳的一段故事。
貝聿銘和傑奎琳共同出席一場發布會。圖源:《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1964年美國總統肯尼迪遇刺,舉國哀痛,肯尼迪圖書館成為為紀念總統而拟建的最重要項目。當時,傑奎琳花費數月尋找建築設計師。
那時候貝聿銘還是建築界新人,非常渴望得到這個項目,為此他搜集了自己曾經設計過的大大小小的項目,包括現在約翰肯尼迪機場的國家航空公司航站樓、克萊奧羅傑斯紀念圖書館等,準備應征。
當時,路易斯·康、菲力普·約翰遜、戈登·邦沙夫特、保羅·魯道夫都已是資深建築師,他們和貝聿銘一起成為了最終候選人。
最後傑奎琳宣布:“所有的候選者都非常優秀,但是貝(貝聿銘),他喜歡将事物變得更美。”貝聿銘獲得了傑奎琳的委任,設計肯尼迪總統圖書館。
傑奎琳表示,“這是個非常動情的決定。他可以覺察出别人無法發現的東西。我不在乎他以前是否有過出色的設計,但是我相信他現在的才能。事實上,我的決策還是感性化的。他滿是自信,讓我想起了傑克(約翰·肯尼迪的昵稱)。他們是同一年出生的。我決定和他一起邁出大膽的一步。”
肯尼迪圖書館耗費15年時間建成,從選址到建築初稿,這中間貝聿銘經曆了許多波折,也一度遭到波士頓居民的反對。過程中,他和傑奎琳也成為了朋友。
1979年,這座黑白分明、由純粹幾何形态構成的現代建築樹立在波士頓近郊多爾切斯特的哥倫比亞角,轟動美國建築界。美國建築界宣布1979年是"貝聿銘年",并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
也因為肯尼迪圖書館,貝聿銘名聲大振,跻身于世界級建築大師行列。
他設計的中外知名建築
法國巴黎
盧浮宮拿破侖廣場的透明金字塔
1983年,貝聿銘受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邀請,參與盧浮宮的翻修擴建項目。1989年,貝聿銘交出了一座閃亮的玻璃金字塔作為盧浮宮的主入口。
這座玻璃金字塔最初并不為法國人民所接受,當時許多人批評這一設計太浮誇、太醜。但随着時間的流逝,這座金字塔也得到了法國人的喜愛,成為巴黎地标性建築之一。貝聿銘本人也曾表示,“在我的整個職業生涯裡,盧浮宮将排在首位”。
盧浮宮拿破侖廣場的透明金字塔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美國波士頓
約翰•肯尼迪圖書館
1963年,時任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在母校哈佛大學内親自選定場地,用于建設總統圖書館,但不料,一個月後他突然遇刺身亡。1964年,美國肯尼迪家族正式宣布由貝聿銘來負責肯尼迪紀念圖書館的設計。
1979年,圖書館最終建成,由于設計新穎、造型大膽,這座建築在美國建築界引起轟動,被認為是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
約翰•肯尼迪圖書館。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美國華盛頓
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在獲得肯尼迪圖書館項目之後,貝聿銘又于1974年成為美國國家美術館擴建項目的建築師。1978年,貝聿銘設計的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完成,由于造型新穎獨特、設計豐富多彩,該座建築成為20世紀70年代美國最成功的建築之一。
美國國家藝術館東館。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北京
香山飯店
1979年,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的中國政府邀請貝聿銘設計香山飯店。回到自己曾生活多年的中國,貝聿銘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民族特色與現代建築相融合,最終設計出融中國古典建築藝術、園林藝術、環境藝術為一體的香山飯店。1984年,香山飯店獲美國建築學會榮譽獎。
進入冬季,香山飯店内的一處冰瀑景觀,成為飯店的美景。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香港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建成于1989年的香港中國銀行大廈也是貝聿銘的代表作之一,體現了貝聿銘獨特的設計特點。這座大廈是香港第三高樓,外形像“節節高升”的竹子,象征着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蘇州
蘇州博物館新館
1999年,已經82歲的貝聿銘受邀設計蘇州博物館新館。貝聿銘祖籍蘇州,他的家族就是蘇州曆代望族,因此,對于設計蘇州博物館新館,貝聿銘耗費了極大心力。
至2006年蘇州博物館新館建成,這座集現代化館舍建築、古建築與創新山水園林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終于面世。貝聿銘曾表示,蘇州博物館新館是他最疼愛的“小女兒”。
蘇州博物館新館。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卡塔爾多哈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位于卡塔爾首都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是貝聿銘晚年的一件傑出作品,目前該博物館已經成為卡塔爾的國家象征之一。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位于多哈的一個人工島嶼上,于2008年12月1日正式開館。
為了設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貝聿銘走訪了埃及及多個中東國家,深入了解伊斯蘭文化與文明,最終設計出了這個大型的文化建築。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也成為伊斯蘭文化、藝術對話交流的重要平台。
位于卡塔爾首都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他曾經這樣定義一個好的建築
貝聿銘先生在生前接受過許多媒體的采訪,給建築界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的話。
“在某種層面上,我的目标隻是讓人們愉快地進入一個空間并在其周圍活動。但我也認為建築可以達到一個水平,它可以讓人們想要在空間内做更多的事情。這是我覺得最有趣的挑戰。”
“當代建築師傾向于将某種現代性強加于建築,我知道時代變了,我們順應展。但是我不想忘記初心,持久的建築必須有根基。”
“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
“我相信建築是一種務實的藝術。要成為藝術,就必須建立在必要性的基礎上。”
“現代建築需要成為發展的一部分,而非變革性過程的一部分。”
“對于一個建築來說,25年不足以作出評判。建築是石頭和磚塊、水泥和鋼鐵(構成的),必須經得起考驗。”
建議中國建築師“多看一看自己的建築傳統,而不是設計成西方模式。”
新京報記者 陳沁涵 謝蓮
編輯 呂銀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