庹(tuǒ)
庹,讀tuǒ(興化方言更接近國際音标tʌ)。《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成人兩臂左右平伸時兩手之間的距離,約合五尺。
興化人對這個解釋肯定是不滿意的,理由有三:
第一,詞性認定不全面。“庹”不隻是一個量詞,更多的時候是可以當動詞用的。“庹”首先是一種動作,一種用兩臂伸展開來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可庹的物體一般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柔軟,能用兩臂拉開、收回。如果用兩臂來庹鋼筋、牆壁、土地的長度,那顯然是不可操作的。二是低廉,不需要精确到分毫。如果用兩臂來庹彩練、雲錦、金絲,那賣家豈不可以玩出許多貓膩來?
第二,範圍認定不合理。這種約略計算長度的方法,并不僅限于成人使用。以手庹物,其法原始、簡單、方便,成人可用,稚童亦可用。在沒有測量工具、約略估計長度無損任何人利益的情況下,無論什麼年齡段的人都可能用兩臂來庹物體的長度,與“成人”不“成人”毫無關系。
第三,長度認定不準确。“庹”是不同的人兩手平伸時形成的距離,不應該具體到“約合五尺”。且不說大人、小孩兩臂左右平伸時的長度大不相同,就是大個子男人與矮個子女人的一庹尺寸也是有很大差距的。庹的長短是由庹物之人兩臂的長短決定的,不會都是“約合五尺”的。
我以為,清代吳任臣編撰的《字彙補》中的解釋反而妥當:“庹,兩腕引長謂之庹。”這就給我們靈活理解這個詞留下了空間:先有庹的動作,後才有庹的長度;庹的長短與年齡無關,難有确數。
莫非在丈量愛情的長度?
我的印象中,興化人經常用庹來估算草繩的長度。幾十年前的農村,草繩常常是農人們随身攜帶的物品,拉秧行、編草夾、打草苫等等,都要庹幾十框草繩去用。陰雨天、農閑時,忙慣了的農人就會用搓草繩來充實枯澀的時光。搓繩之前,先要用木榔頭把稻草捶得發穰,就是要使稻草綿軟下來,又不至于破壞稻草的韌性。搓繩是很傷手的,但農人們長滿厚繭的手總能把稻草搓揉的服服帖帖。半天下來,搓繩人的身後便會長出一堆麻花一樣的草繩來。他站起身來,用兩臂一伸一縮地庹繩,把草繩一圈圈地收在自己胸前,嘴裡默念着一連串數字。他知道自己搓了多少庹的繩,也算得出這些繩可以派上哪些用場。他轉身把草繩挂在泥牆的竹釘上,讓牆壁頓時多出一份勤勞的證明。望着金黃色的草繩,他似乎嗅到一股泥土的香味,感受到一陣陽光的溫度,臉上泛起欣慰的笑容。
順便一說,庹也是一個不常見的姓,據說原為土家族(古巴人後嗣),現在大部分已定為漢族,隻有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區被界定為土家族和苗族等少數民族。
來源:人文泰州公衆号
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