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話
寫了幾篇《你會說不會寫的四川方言字》,好像還比較受歡迎,今天再寫一篇。
(一)剟dó
四川話把“刺、戳”等叫做dó。比如“三娃兒跑去跟人家打架,結果遭dó了一刀。”“遭dó了一刀”就是被刺了一刀。
小學時跟女同學坐同桌,要劃“三八線”,手要是不小心越了界,會被她用鉛筆dó,都快要成為我成長經曆裡的一塊陰影了[捂臉]。再小一點的時候,跟幾個小朋友練膽子,把氣球吹得脹鼓鼓的,然後用針去dó,專為聽dó爆後的那一聲巨響……這些,都是dó這個字留給我的記憶。
至于這個字應該是怎麼寫的,從來沒想過,隻是一直無憑無據地覺得應該就寫成“戳”。直到後來讀了點書,才知道正字應該寫作“剟”。
“剟”字普通話的發音是duō,從刀,意為“割、刺”,在漢語裡其實有很悠久的曆史。《史記·張耳陳餘列傳》:“榜笞數千,刺剟,身無可擊者,終不複言。”司馬貞索引:“剟,亦刺也。應劭雲:以鐵刺之。”可見至遲在漢代,“剟”的“刺、戳”義就已經廣泛使用。
前段時間讀唐代的《續高僧傳》,偶然間也見到了這個字:“按辔揚鞭以槍剟地,厲聲曰:若能拔得方共決焉!”把槍插在地上,告訴敵人“你把我的槍拔得出來再來跟我打”,霸氣外露。
清代《古雪哲禅師語錄》勸說人們不要殺生:“殺一槍兮還一槍,剟一剟兮還一剟。自作自受自辛酸,悔殺當年錯打獵。勸獵人,休打獵。”你剟動物一刀,小心哪天會被“還一剟”,現世報,别亂來。
可見,“剟”這個字不但産生得早,而且使用廣泛,曆朝曆代都有用例。四川話裡的dó,正是對古語和古文化的保留。
四川話
(二)耖cào
四川人把“胡亂翻動”叫做cào。不曉得大家童年有沒有過因為把房間cào得亂七八糟而被父母教訓的經曆,反正我印象中是很有幾次。還有吃飯的時候,不能把筷子伸入餐盤翻動,隻能夾到什麼吃什麼,否則也會被奶奶罵:“順到夾,夾到啥子吃啥子!你筷子在盤子裡亂cào,别人家還怎麼吃啊!”[偷笑][偷笑]
小時候衣服總是媽媽折好放在衣櫃抽屜裡,我要穿的時候就去衣櫃裡一頓亂cào,選出要穿的衣服後,再把剩下的一股腦塞回抽屜。現在衣服是老婆折好,不過我這在衣櫃裡一頓亂cào的習慣始終改不了。小時候的壞習慣,到老了也沒得救。[偷笑][偷笑]
這個“cào”在四川話裡用得這麼廣泛,它應該怎麼寫呢?
以前看到過有人寫作“抄”,大概是覺得“抄”的意思和“翻”有點像。但是有個很大的問題是:“抄”的發音并不是cào,而且也并不能真正表示“翻”的意思。
于是又有人把這個字寫作“操”,“操”的發音倒是對了,可是“操”卻完全沒有“翻動”的意思。而且這要是遇上不明就裡的北方人,會不會很容易錯誤解讀出一些不太文雅的意思呢?要真是這樣,那可就尴尬了。[捂臉][捂臉][捂臉]
其實,這個cào也是一個古語詞,人家可文雅了。
這個字的正字是“耖”,大家一看到這個這個字以“耒”為偏旁,大概馬上就能猜到,它是和“農耕”有關系的。
“耖”普通話的發音是chào,四川話沒有卷舌音,就讀為cào。它本是一種翻地的農具:
“耖”的作用和“犁”有點相似,但形制上差别很大,“耖”看上去更像一個釘耙。元代的《王氏農書》說其“髙可三尺許,廣可四尺。上有橫柄,下有列齒,其齒比耙齒倍長且密。”為了幫助年輕的小朋友理解其不同,我也放一張“犁”的圖片上來對比:
從文獻上看,“耖”至遲在宋元時期已經廣泛應用,從“翻地的農具”這個本義出發,“耖”自然就引申出了“翻動”的動詞義,四川方言裡表示胡亂翻動的cào,其實就是這個“耖”。
四川話
(三)漤lǎn
Lǎn在四川話裡是指将菜、果在較短時間内用鹽腌制以使其出汁。比如我家妹子喜歡吃我做的苦瓜炒蛋。其實苦瓜炒蛋有一個制作秘訣,就是苦瓜在下鍋前一定要先用鹽“lǎn”一下,逼出味道最苦的汁水,炒起來就沒有那麼苦,口感也更脆嫩。
這個lǎn字應該寫作“漤”,也很有曆史了。《廣韻·感韻》:“漤,鹽漬果也。”明代楊慎(對,就是寫“滾滾長江東逝水”的那個)在他的《丹鉛餘錄》中也說:“漤,音覽,鹽漬物也。”
當然,要腌漬果菜也不一定非要用鹽,用糖也是個好辦法。我小時候特别喜歡吃的“漤番茄”,就是将番茄切成塊後加入大量白糖腌漬,一兩個小時候,番茄被腌漬出甜水。吃番茄事小,喝糖水事大,一直到今天,我家妹子也和我一樣,最喜歡漤番茄中的那幾口糖水。
唐代筆記小說《酉陽雜俎》中介紹了“梨漤法”,和漤番茄一樣,隻不過腌漬的是梨。我沒有吃過漤的梨子,但想來味道應該很不錯。宋代的《會稽志》也介紹了“漤烏梅”,說“越人多漬以糖或鹽,以案酒。”“案酒”就是“下酒”,用腌漬的烏梅下酒,今天江浙一代的人還有此風俗。而我寫到這裡的時候想起被糖“漤”過的烏梅,已經感到舌下生津了。[捂臉][捂臉]
四川話
這些我們天天挂在嘴上的四川話,知道其來源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甚至,在有些年輕人的嘴裡已經消失了。國家這幾年花了不少财力人力搞方言保護和搶救工作。其實我倒不覺得方言有啥需要保護和搶救的。我覺得随着區域融合的日益方便快捷,随着普通話的推廣,随着世界越來越小,方言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至少也會有一次大洗牌。我把這些字詞寫下來,并不是為了“保護、搶救”四川話,而是希望更多的四川人知道我們說的話是很有來頭的,是對古語的傳承。
流沙河先生曾用《莊子》考證過四川話中“散眼子”“恍兮惚兮”等詞的來源,有網友讀了他的文章後很驕傲地說:“哪個說四川話土?我們平時說的都是古詩詞!”我有一樣的感慨,川話不但不土,而且還很有曆史,很有文化。其實每個地方的方言大概都如此。但是對四川人來說,四川的文化和曆史是藏在四川話中的,我們不可不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