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經期子宮收縮有什麼危害

經期子宮收縮有什麼危害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8-23 05:17:35

  一般來說,随着女性的身體發展,大多在十三四歲以後,會正式開啟自己的“月經生涯”,而月經也是女性獨有的性征,通過卵巢和子宮的運轉,進行有規律的生理周期。

  反過來說,月經和生理期,同時也是子宮健康的保證,擁有一個健康的子宮,不僅能夠有效提高身體雌激素分泌效率,維持内分泌平衡,身體的氣血也能供給充足,讓女性看起來更加年輕有活力。因此,一個健康的子宮對于女性而言很有必要,而生理期的一些身體信号,恰好能夠證明你擁有一個健康的子宮,值得高興。

  經期子宮收縮有什麼危害(女性生理期時身體有3種信号)(1)

  女性生理期時,身體有這幾種信号,說明子宮很健康

  1)暖乎乎的,沒有寒冷的感覺

  要知道,女性生理期,其實是一種損失氣血的行為,氣血是人體溫度的源頭,氣血不足,寒氣趁勢侵入,就會讓人感覺到寒冷。這也是為什麼不少女性一到月經期,就會出現風寒感冒症狀的原因。

  但相反,如果你在來月經的時候,感覺身體暖乎乎的,并沒有寒冷的感覺,這說明身體内分泌正常,氣血儲備充沛,對子宮的滋養效果顯著,寒氣無法入侵,自然也就沒有了寒冷的感覺,屬于典型的子宮健康表現。

  2)月經按時到來

  月經健康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規律。規律的月經代表雌激素分泌正常,内分泌平衡穩定,是健康的表現。

  而這同樣也是子宮健康的信号。月經規律,則代表子宮内膜的生成規律,子宮内部疾病風險低。且子宮協助卵巢分泌雌激素,月經平衡,意味着雌激素分泌正常,子宮的功能也得以保證。月經規律的女性朋友,當然值得高興。

  經期子宮收縮有什麼危害(女性生理期時身體有3種信号)(2)

  3)心情好,沒有莫名的負面情緒

  人的情緒同樣是彰顯身體健康的一部分,且和激素分泌息息相關,對于生理期的女性而言,激素分泌變化,失衡的概率更高,一旦激素分泌失衡,會給身體帶來一系列不适症狀,造成例如失眠,疲倦,沒有食欲的情況産生,這也是女性生理期負面情緒的來源。

  如果在生理期沒有這些症狀表現,則表明你的激素平衡并沒有受到生理期的影響。而兩性激素的平衡是通過子宮和卵巢來調控的,激素平衡,子宮運轉正常,當然也是健康的體現。

  如果女性朋友在生理期,身體給你發出了上述3個信号,那麼值得高興,子宮的健康有所保證,當然,如果沒有也不用太過擔心,子宮的健康是可以通過日常情況調節的,不同年齡段的女性,自然也有不同的子宮健康調整方法。

  經期子宮收縮有什麼危害(女性生理期時身體有3種信号)(3)

  不同年齡段的女性,應該如何調整子宮健康?

  首先是青春期的女性:

  在青春期,雖然月經次數并沒有太多,但子宮的發育已經相對成熟,但相對于育齡期女性來說,子宮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因此更容易被細菌或者病菌侵入,繼而誘發婦科疾病,影響子宮健康。

  所以,青春期的女性,保持自己私處的衛生,減少細菌病菌侵入,就是調整子宮健康的最好手段,切勿擅自服用各類激素藥物,反而容易造成青春期激素敏感,對身體健康不利。

  其次是育齡期女性:

  育齡期,指的是15到49周歲年齡段的女性,這個年齡階段的人群最多,調整子宮健康的重要方法,就是避免意外懷孕。意外懷孕的最終處理方式大多是流産,而流産這種行為對子宮的傷害極大,甚至有可能會對以後的生育造成影響。

  不僅如此,育齡期女性想要調整子宮健康,同樣要預防可能存在的細菌感染症狀,日常生活中多運動,提高免疫力,接種相關HPV疫苗,都是調整子宮健康,保護子宮的合理方式。

  經期子宮收縮有什麼危害(女性生理期時身體有3種信号)(4)

  最後是絕經期女性:

  針對絕經期女性而言,子宮已經處于慢慢衰退的階段,這一點我們無法阻止,但這個時候,因為子宮的老化,恰恰也是各類婦科病更容易出現的時間

  而絕經期女性想要守護子宮健康,預防婦科疾病即為首選,養成體檢的習慣,定期對乳腺,子宮,輸卵管,卵巢等性征器官檢查,預防子宮肌瘤,囊腫,增生等一系列疾病,安穩度過這段時間,同樣也是調整子宮健康的必要方法。

  由此可見,子宮健康,針對任何時期的女性都很重要,學會關注身體信号,推斷子宮的患病與否,及時調整,才是最為正确的選擇。

  參考資料:

  [1]:《6個妙招助你呵護子宮健康--健康·生活》,人民網,2016-8-15

  [2]:《女性子宮保養四絕招》健康向導2015-12-20期 楊璐璐

  [3]:謝幸,孔北華,段濤.婦産科學(第9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