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事今日畢,在人們傳統的行為習慣教育中,關于及時執行任務、按時完成任務的内容數不勝數,一直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與之相反的行為,則被人們稱為拖延或拖沓。
其實,最開始拖延的單詞procrastinate的含意為在明日之前,但漸漸随着社會發展,人們開始給這個行為賦予上道德層面的意義,将按時完成任務視為個人應履行的義務。
所以,按時是良好的,是被肯定的,而拖延或拖沓就是不良的,是被否定的。人們之所以會對拖延行為持否定态度,可能因為拖延會帶來許多消極的後果,這一點也确實在大量研究中得到了證實。
比如,拖延會使目标任務在規定的限期内無法按時完成,或者到了最後時刻才開始啟動,這樣不僅可能會導緻任務的失敗,還可能造成其他各種不良的後果,包括經濟損失、社交問題、情緒問題等等。
拖延者則可能因此産生愧疚感和罪惡感,從而持續地進行自我指責、否認、貶斥,嚴重的還可能會患上焦慮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現在在網絡上,人們還會将拖延行為嚴重的人戲稱為拖延症患者,似乎已經把拖延當成了一種會對人産生不利影響的疾病來看待。但是,拖延其實不是疾病,一般來說,它被視為是一種自我調節失敗和功能紊亂的行為,拖延者通常會以推遲的方式來回避任務或做出決策。
不過,關于這種拖延的定義一直沒能在心理學術界形成準确的認識。在初中生群體中,拖延行為不僅僅發生在學校、學業活動方面,在生活中也有不少令家長和學生本人頭疼的地方——教師常常抱怨學生遲到,不按時完成作業的現象屢屢發生,不少家長也時常因為孩子把房間弄得一團亂卻遲遲不整理,或因為做作業、洗漱慢吞吞而耽誤了上學或休息時間,從而與孩子産生矛盾,并且可能因此指責孩子習慣不好、性格懶散、叛逆等等,而學生則傾向于解釋為自己不喜歡這個任務,不想按教師或家長規定的時間去執行某個任務,或者說老師或家長的安排不合理等等。
事實上,影響拖延行為的相關因素有很多,包括任務的性質、人格特質、動機成分,還有自我效能感、外界的誘惑、時間壓力,以及家庭教養方式等。
拖延這一心理現象已十分普遍,正如筆者前文所述,70%的普通高校大學生和接近三分之一的普通初中生均可能會出現經常性的學習拖延現象,正常成年人中大約有多達20%的人每日都出現程度不一的拖延行為。
國内曾經也有研究者對我國的初中生人群的拖延進行過一項調查,結果也顯示,15.4%的初中生存在着比較嚴重的學習拖延行為。不過,對于這樣一個普遍發生且帶來消極影響的心理現象,其實在學界卻并沒有很長的研究曆史。
近年來,随着拖延行為問題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内外研究者的關注,關于拖延的研究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令人意外的是,拖延并非絕對地消極,比如Bernstein和Chu、Choi等人發現,有時拖延行為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它可以讓人在開始執行任務之前先做好充分的準備,類似于中國人所說的磨刀不誤砍柴工。這一類型的拖延又可稱為積極性推遲。
與積極的拖延行為相比,消極的拖延行為往往是一種不相适應的結果,消極拖延者往往抱着對自己能力的懷疑态度,或是十分懼怕失敗,并且在拖延中感受到的情緒也是消極的,比如羞愧、抑郁、焦慮、恐懼;而積極拖延者卻十分适應甚至喜歡在壓力中執行任務,他們在拖延中感受到的情緒是積極的,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在高壓下完成任務,任務完成後他們還能體會到成就感,所以他們會有目的地拖延,并且在拖延中仔細地思考,謹慎地決策,再及時實施計劃。
不過,當中需要我們特别注意的一點就是,盡管有時候積極拖延者的這種推诿程度似乎與消極拖延者相差不大,但由于他們往往都是為了有意識地利用時間、控制他們的時間,而且他們的自我效能感、應對方式和完成任務的結果都與消極拖延者大有不同,所以他們其實更像是非拖延者。
就現有的研究資料來看,研究者們對拖延的定義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描述:拖延的主觀意願、拖延與現實計劃的差異、拖延開始執行任務的時間或結束任務的時間、拖延作出決策或者計劃的時間、拖延造成的後果、拖延引起的主觀情緒感受、逃避責任等等。
而不同的研究者對拖延的研究角度也不同,有的把拖延視為一種人格特質或行為傾向,有的把它作為一種個體的行為來考察,還有的則從情緒和認知的角度來理解。比如:LauraJ.Solomon和EstherD.Rothblum認為拖延行為是一種非必要地推遲任務進度的個人行為,可能會給當事的人們造成一些主觀上的不适感。
在Tuckman等看來,拖延被定義為某一種個人推遲或逃避其所需要承擔的責任,或者是做出某一項決策,并實施某一項目的行動傾向。
雖然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拖延行為,但我們不難觀察到這樣一個現象就是:有的人似乎面對許多不同類别的事情都很容易産生拖延的想法和行為,而有的人卻更容易在面對特定的某一類或幾類事情時會明顯地産生拖延想法或行為,當他面對其他事情時就不那麼容易産生拖延了。
因此,從拖延所發生的場景一緻性和時間持續度出發,拖延行為主要可以劃分為兩大類:特質性拖延和場景性拖延。
特質性拖延,顧名思義,這種類型的拖延被視為一種比較穩定的、長期的人格特質,因此也被稱為長期性拖延。它不會因個體身處的環境變化而使其發生明顯的改變,是一種個體所呈現出來的普遍性、高頻率性以及習慣性的心理傾向,具有跨時間性和跨情境性。
場景性拖延,有時也被稱為狀态性拖延,則強調個體所處的場景或狀态對拖延行為産生的影響。這一類型的拖延通常隻發生在特定的場景中或狀态下。比如某個人在面對學習任務時就總是産生學業拖延,但讓他參加體育活動或娛樂活動時他卻會表現得十分積極。
此外,我們還從拖延行為所産生的影響範圍出發來劃分拖延的類型。如果拖延行為是對社會責任的推遲完成,則為社會拖延,比如約會或開會遲到、遲遲不複習功課等。
此類拖延形式所呈現出來的就是一種個體對此類行為的認識以及其處理模式的推遲。如果一個人的拖延行為在很多方面都對個體的生活和日常工作産生了直接的影響,就屬于個人拖延。這種拖延也是一種不必要的。
不過,社會拖延和個人拖延也并非絕對的相互獨立,它們有時會互相疊交。比如,有的人生病了卻遲遲不願去就診、進行治療,這不僅會直接影響他自己的健康,如果病情發展嚴重,還會影響到他的工作效果,家人也可能會因此産生糟糕的情緒。
但無論是社會拖延還是個人拖延,它們都會涉及到場景性一緻性和時間持續性。從拖延的對象來進行歸類的話,主要劃分為四種拖延,其中一些類型也可能同時屬于上述的其他某一類型拖延。
學業推遲,即總是延誤學習的任務直到最後期限,針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的研究,占據了學業推遲研究的很大一部分;生活事件次序的拖延,這種次序拖延主要是因為個人很難合理地安排各種生活事件所需要的時間以及對所計劃的時間内所需要開展的相應活動而進行安排;迅速地進行決策的拖延,這一類拖延的人群總是因為自己需要做最終的決策而猶猶豫豫,無法及時地作出決定、選擇;強迫性拖延,屬于這一類型的個人的拖延行為是一種習慣性的,無論是為了回避自己所要做出的決策,還是回避自己執行的任務。
按照拖延的行為所産生的時間段來劃分,可以将其劃分為執行拖延和決策拖延。個體已經做了一些判斷或者決定,但因主觀或其他的客觀原因,遲遲無法開始正式實施,則會被稱為個體的行為拖延;有的人無論是否明白了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和緊迫感,在他需要進行決策時總是猶豫不決,在預決策階段所産生的拖延行為,我們就會稱之為決策拖延。
例如,人們在進行購物時經常會提到自己患上了選擇困難症,面對兩個差不多的商品時遲遲無法決定到底選哪一個。按照在拖延行為産生期間的情緒體驗來進行分類,可将其細劃為焦慮性拖延和放松性拖延。
焦慮性拖延的人們在他們試圖通過推遲來回避自己的計劃或者完成任務時,心中就會産生一種焦慮不安、内疚的感覺,他們很擔心自己可能會遭遇失敗,但又很難想辦法去承擔自己在任務順利完成之前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和承受的壓力;而放松性拖延者則可能會對自己的拖延行為作出合理化的解釋,比如說用反正就算我做了作業也考不好,還不如輕松點等語言掩飾自己的拖延行為。
他們在面對任務的時候并無壓力,也不為自己的拖延而感到羞愧、不适,而是通過享受和自我放縱來避免責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