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5 月,Bose 正式發布了新一代降噪耳機 Nosie Canceling Headphone 700 頭戴式無線消噪耳機,售價為 2999 元。
全新的外觀設計為用戶帶來不一樣的佩戴感,耳機的操控交互也出現了一些變化。Bose 也在這款新耳機中加入了 10 級可調節消噪功能,降噪效果也獲得明顯提升。
不管你手持的是 QC35 還是 QC35 II,Bose 700 消噪耳機都是值得你購買升級的降噪耳機。
和對手 WH-1000XM3 比起來,Bose 700 也展現出一定的競争力。這次 Bose 換上了一對高質量發聲單元,提升降噪效果的同時也保證了聲音輸出,綜合表現力也達到了 WH-1000XM3 的水平。
如果你讓我在對比之前下一個簡單的結論,那應該是:
Bose 700 消噪耳機是一款綜合表現很強的降噪耳機。它告别了 QC 系列的偏科狀态,降噪比之前更幹淨、更細膩的同時,聲音表現也進步了不少,是非常值得 iOS 用戶和 Bose 粉絲購買的降噪耳機。亮眼的新造型,佩戴還是有點壓頭
不可否認,Bose 在 Bose 700 消噪耳機中用上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新設計。
他們放棄了傳統頭梁的連接造型,将耳機的伸縮結構做金屬圓柱的設計。Bose 在耳機表面增添了滑槽,用戶可以通過這結構調整耳罩的位置,從而調整做出最佳的佩戴模式。
和傳統伸縮結構比起來,Bose 700 的造型多了幾分未來感。
和我們手上的黑色版比起來,銀色版 Bose 700 搭配這個造型能夠展示出更強的金屬質感,整個設計的未來感也會比黑色版更高。
雖然,這種圓柱式滑動結構會比 QC 35 II 和 WH-1000XM3 那種傳統的設計更有新意,但用起來還是會有它不方便的地方。
首先,Bose 700 沒有折疊結構,這樣耳機就不能以體積更小的折疊模式收納,整個耳機放到包裡面也很占空間。相比之下,有折疊的 WH-1000XM3 和 QC35 II 就會方便很多,不管是雙肩背包還是單肩挂包,這兩款舊品收納起來都要比 Bose 700 方便不少。
Bose 700 省略了折疊結構的同時,新的轉軸設計也限制了耳罩的旋轉方向,它隻允許耳罩往外翻。用戶如果想讓耳罩向内的話,就隻能将耳機取出再反向佩戴。比起直接能将耳罩轉向内側的 WH-1000XM3,Bose 700 确實也要麻煩一點。
不過這隻是個人習慣和偏好等的問題了。
而對于作者我這種脖子比較粗的胖子,這兩種形式挂在脖子上其實還是不舒服。不管是 Bose 700 還是 WH-1000XM3 的延伸結構都不夠長,不能為耳罩騰出足夠的空間。所以,每次用完耳機後,我隻好讓它留在頭上,又或者乖乖地把它放回包裡面去。
▲Bose 700
▲索尼 WH-1000XM3
佩戴方面,Bose 700 和 WH-1000XM3 的表現都差不多。兩款耳機的佩戴密封性都很強,帶上去之後就能遮蔽一部分噪音,大概也有接近半檔降噪的效果。
比較起來,Bose 700 的耳罩彈性會強一點,而索尼則把 WH-1000XM3 的耳罩調整得更加松軟一點。兩者佩戴起來都很舒服,阻隔噪音的能力都還可以,并沒有太大的差距。怎麼去選擇,主要還是看佩戴者對于耳罩材質的偏好。
▲Bose 700
▲ 索尼 WH-1000XM3
頭梁方面, Bose 700 的材質更有彈性,帶上後會有更強的緩沖感,來自頂梁的壓力也會比 WH-1000XM3 要少一些,戴起來更舒服。
但是,這次兩款用上了收窄了的頭梁,這種頭梁對于我這種頭部尺寸比較大的佩戴者,還是不那麼友好。
雖然頭梁上的皮質帶能夠延緩壓力的影響,但受力點還是會集中在頭上的兩點,戴久了還是有點不舒服。
就佩戴感覺來說,Bose 700 和 WH-1000XM3 的差異其實不算太大。
兩款耳機的設計思路相似,耳機的物理遮噪效果也相同。兩者差異,其實體現在耳罩、頭梁襯墊的材質上。
Bose 選用了容易清潔和更具彈性的蛋白質皮革,索尼則采用更松軟的傳統皮質,兩種材質提供的感受都各有特點,這裡很難評出個高低。
如果有用戶在材質上糾結,那建議先去體驗一下再選擇。
快捷用按鍵,微調靠手機
Bose 這次大幅減少了按鍵數量,原本放在 QC 35 II 上的 5 個實體按鍵,到了 Bose 700 上就隻剩下三個。
和索尼比起來,Bose 700 也就少了一個「捂住耳朵進入環境聲模式」的操作而已,其他都一樣。
和 WH-1000XM3 一樣,Bose 将所有播放控制操作都做到觸控操作上。除此之外,Bose 700 的觸控手勢跟 WH-1000XM3 非常相似,是索尼最常用的那套觸控模式。大部分用戶在不看說明書的情況下也能快速上手,用起來還是很方便的。
不過,受限于新的轉軸結構,Bose 700 的操控區域隻有耳機表面的一半,支持觸控的面積比 WH-1000XM3 小很多。還好 Bose 700 的觸控響應很靈敏,Bose 也做好了優化,很少會出現誤觸的現象,觸控體驗還不錯。
要是 Bose 700 兩側都能支持這種流暢、高響應的觸控操作,那使用體驗會更好。現在 Bose 隻把觸控功能限制在右邊耳機的前半側位置上,有些時候還是不那麼方便。
▲銀色版 Bose 700
将播放操控整合到操控後,Bose 将降噪調節、智能語音助手呼出和電源 / 藍牙模式這三組功能都分别放在三個不同的按鍵中。開關 / 藍牙和智能助手的功能都相對簡單,所以我們将重點放在降噪調節按鍵上。
Bose 700 支持 0-10 檔的 11 級降噪調節,但降噪調節的實體按鍵僅支持三檔調節。用戶可以通過 Bose 音樂這個手機 app,從 0-10 檔降噪設定中設置到實體按鍵的預設記錄中。
設置完成後,用戶就能夠通過按鍵快速在三個預設檔中切換,進行快捷降噪調節來适應環境。比起隻有「降噪、環境聲模式、關閉降噪」的索尼 WH-1000XM3,Bose 700 還是要靈活不少。
但如果要實現 0-10 檔的完整調節,用戶還是要回到手機 app 中操作。
Bose 這次适配 Bose 700 的「Bose 音樂」,也是一個簡單的耳機控制應用。這應用雖然叫「Bose 音樂」,但它并不能控制音樂播放。
應用内部隻有顯示耳機狀态和軟件更新、0-10 級降噪調節、音量調節和耳機降噪預設這三項功能,用戶可以在應用中查看耳機連接過的其他設備,也可以手機上切換耳機的播放源。
基本上,Bose 音樂滿足了用戶大部分的基礎操控需求。用戶想要快捷操作的話可以在耳機上用按鍵來調整,如果想更細緻地調整降噪級别也可以通過手機應用來操控。
▲微軟 Surface Headphone
不過,如果 Bose 能夠将 11 級降噪調節功能整合到耳機上,它也能像 Surface Headphone 那樣調整的話,用起來應該會更方便。
和 Bose 比起來,索尼推出的耳機控制應用 Headphones Connect 就複雜很多。
除了基礎的降噪調節和播放控制,索尼還将耳機的連接模式調節和耳機均衡器也整合到應用裡面。用戶可以通過應用來調整耳機的聲音表現,也可以透過應用激活耳機的 SENSE ENGINE 功能,讓耳機擁有适應環境調整降噪效果的能力。
Bose 700 的操控設計是以簡單為主。Bose 隻把最簡單、最常用的功能開放給用戶,希望用戶可以透過觸控、app 和這三個簡單的按鍵就能快速操控耳機,減少麻煩。
和 Bose 對比,索尼采用完全相反的思路。索尼希望将所有功能開放給用戶,就算是連接模式、耳機聲音均衡器等操作都希望留給用戶選擇。
對于熟悉音頻和耳機的用戶,這樣的設計确實為他們帶來不少可玩性和自由度。但如果你隻是想調個降噪模式,簡單設置個聲音的話,那 Headphones Connect 提供的其他功能意義對你來說也不大。
Bose 要做的不是降噪,是消噪
降噪,是 Bose 700 最核心的賣點。和 QC 35 II 比起來,Bose 700 的降噪效果提升很明顯。
▲左:WH-1000XM3;右:Bose 700
帶上耳機之後,Bose 700 的機身能夠阻隔一部分噪音。降噪功能開啟後,Bose 700 會有一個簡單的過渡效果,讓用戶慢慢進入到降噪狀态中。
标準的 5 級降噪能夠滿足需求,在辦公室環境中也能夠阻隔一部分敲擊鍵盤的聲音。風機産生的噪音也有所減弱,但還不能達到完全安靜的狀态。
5 級降噪模式下的 Bose 700 和打開降噪功能的 WH-1000XM3 比起來,此時的 Bose 700 的降噪表現還是有些差距。
但在底噪控制的層面上,Bose 700 此時也能将底噪影響調到最低,降噪的幹淨程度還是要比 WH-1000XM3 要高一點。
當 Bose 700 打開 10 級降噪時,佩戴者基本上不能聽到外界的風機噪音,機械鍵盤和人聲的影響也被壓到最低。再加上自身已經做好有效的底噪控制,Bose 700 打開 10 級降噪之後的表現還是要比索尼 WH-1000XM3 要好一點。
兩種在降噪強度上的差異不大,Bose 的 10 級降噪也隻是比 WH-1000XM3 強一點點而已。但 Bose 700 的降噪環境更幹淨,底噪影響也比 WH-1000XM3 要小,所以用戶才會感覺 Bose 700 擁有更強的降噪效果。
Bose 700 的 10 級降噪表現不錯,也真正達到了消除噪音的目标。
隻是,太強的降噪效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适應。佩戴久了,Bose 700 會産生更強的疲勞感,會讓人覺得不舒服。所以在一般情況下,用戶将 Bose 700 的降噪模式調整到 7-8 其實就足夠了。
▲索尼 SENSE ENGINE 技術
相反,索尼可以通過 SENSE ENGINE 技術,讓 WH-1000XM3 根據環境調整降噪效果,這樣用戶在不同的環境中也能獲取自然的降噪效果。要是索尼能夠提升底噪的控制能力,讓整個降噪環境變得再幹淨一點的話,那體驗會更好。
雖然,這個底噪影響很小,在音樂播放的狀态下也不會對聽感造成影響。但在隻開降噪的模式下,WH-1000XM3 的幹淨程度還是要比 Bose 700 低一點。
要是再提升一點,配合 SENSE ENGINE 就有更自然和幹淨的降噪環境。
聲音表現全面提升,連上手機就很好聽
在官方宣傳中,Bose 并沒有提到太多跟聲音相關的升級點。
連接支持方面,Bose 700 和 QC 35 II 一樣都隻支持 SBC 和 AAC 兩種無線傳輸編碼,要應付 iOS 設備已經能滿足需求了。
但如果要應付最新的 Android 設備以及像 WALKMAN、Astell Kern 這一類播放器的話,支持 LDAC、aptX HD 等更多高規格傳輸編碼的 WH-1000XM3 就更有優勢。
除此之外,Bose 沒有強調太多跟聲音相關的技術點。
Bose 700 依舊搭載了 Bose 最常用的動态 EQ 音質技術,耳機的調音也符合 Bose Sound 的标準,突出低頻表現的同時也保證了清晰度,給用戶一個均衡的聽感表現。
為了展示 Bose 700 和 WH-1000XM3 在不同模式下的聽感差異,我們在對比時也選用了 iPhone 和 NW-ZX300A 兩款設備。
iPhone 連接是看的是兩款耳機在 AAC 模式下的表現,而 NW-ZX300A 看的則是在高規格文件和高質量傳世模式下,Bose 700 和 WH-1000XM3 之間的差距:
▲ 歌手:許廷铿 | 專輯:《Watermark》| 流媒體服務:Apple Music | 高質量串流:開 | 設備:iPhone 8 Plus
▲ 歌手:林奕匡 | 專輯:《My Tastes of Life》| 流媒體服務:Apple Music | 高質量串流:開 | 設備:iPhone 8 Plus
Bose 700 的聲音會比 QC35 II 飽滿,QC35 II 那稍稍偏冷的聲音傾向也被糾正過來,三頻表現也比之前均衡不少,聲音也比之前更加紮實。
當然,WH-1000XM3 也能夠保證聲音的厚度,聲音的細節還是要比 Bose 700 突出一點。像鼓點等敲擊低頻,WH-1000XM3 的力度會比 Bose 700 大。
索尼這次還特意加強了低頻表現,所以在處理環境低頻時,WH-1000XM3 反而要比強調低音表現的 Bose 700 突出。
但在 AAC 模式下,WH-1000XM3 還是會有一些明顯的粗糙感。相反,Bose 700 的處理效果會比 WH-1000XM3 好。
即便索尼打開了 DSEE HX,WH-1000XM3 的處理效果也沒有 Bose 700 幹淨,粗糙感還在。
人聲方面,WH-1000XM3 的細節感比 Bose 700 突出,人聲的位置處理也要比 Bose 700 好。但 Bose 700 的表現也不差,人聲雖然沒有 WH-1000XM3 突出,但處理做得還不錯,還原自然且不會有生硬的幹澀感,這樣的效果也很适合流行樂。
▲歌手:林奕匡 | 專輯:《Songs of Love》| 格式:24bit 48kHz Hi-Res FLAC | 設備:NW-ZX300A
▲歌手:許廷铿 | 專輯:《Miraculous Journey》| 格式:24bit 48kHz Hi-Res FLAC | 設備:NW-ZX300A
轉換到高規格音源和高品質傳輸模式之後,WH-1000XM3 的優勢就被放大了。
受限在 SBC 模式上的 Bose 700 未能還原出 AAC 模式下的好表現,信息量不足讓整體表現變得粗糙。雖然落差感不算太大,Bose 700 的表現也比 QC35 II 要成熟不少,但跟 WH-1000XM3 比起來還是有明顯的差距。
換上 Hi-Res Audio,并改用 LDAC 連接的 WH-1000XM3,才能解放完全的播放能力。切換到這個模式後,你會感受到 WH-1000XM3 在處理方面的細膩,這個部分不會有聲音的混雜感,很純很幹淨。
歌曲中的停頓确實能夠聽出 WH-1000XM3 的功力,在高信息量的基礎下,WH-1000XM3 确實能展示出比 Bose 700 突出的細節感,聲音的細膩程度和完成度都也比 Bose 700 高。
所以,如果你常用的是 WALKMAN 等支持高規格傳輸的播放器,又或者是支持 LDAC 等高規格藍牙傳輸編碼的 Android 手機,選擇 WH-1000XM3 能夠保證聽感;
但如果你的主力播放設備是 iOS 手機的話,那在 AAC 模式下表現更好的 Bose 700,才是适合你的選擇。
實力更強,壓力更大
經過一輪體驗和對比之後,我們能從 Bose 700 身上看到 Bose 的進步。
和 Bose QC 35 II 比起來,Bose 700 擁有更強的降噪效果,用戶也自由地調整降噪效果,讓降噪體驗變得更細膩和人性化。
與此同時,Bose 也增強了 Bose 700 的降噪處理能力,降低了底噪對整個降噪效果的影響。它終于可以取代 QC 35 II,和降噪增強了 4 倍的 WH-1000XM3 比個高低。而且,Bose 700 在降噪上确實要比 WH-1000XM3 再好一點,真正實現消除噪音的目标。
要是 Bose 未來能優化一下 10 級降噪下的體驗,降低降噪對耳朵的壓力,那 Bose 700 的體驗則能更完美。
聲音方面,Bose 這次提升了 Bose 700 的單元質量,讓 Bose 700 在 AAC 模式下也能輸出更好的聲音,也讓它在聲學表現上,也擁有足夠的實力和索尼 WH-1000XM3 對比。
雖然,它在聲音規格和傳輸質量等方面和索尼還是有一定的距離,但要應付隻用流媒體來聽歌的普通手機用戶已經足夠了。
不管怎麼說,Bose 700 都是一款綜合實力很強的無線降噪耳機。如果你是使用流媒體的 iOS 用戶,那 Bose 700 會是一個比 WH-1000XM3 合适的選擇。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Bose 700 的發布還是遲了一些。眼看着 WH-1000XM3 也即将進入更新期,它将要承受的壓力比 Bose QC35 II 還要多一些。
要是 Bose 還要用 Bose 700 來打兩代 WH-1000X 的話,那索尼和 Bose 最後誰勝誰負,也很難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