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在中年人的世界裡,沒有什麼是簡單的,除了兩個字——“發福”。
回想一下,在畢業十年的同學聚會上,一眼掃過去,原本體态勻稱的老同學都一個個走上了橫向發展的路線,心裡不禁感歎。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疑惑:年輕時沒怎麼特意控制體重,天天 “燒烤可樂小龍蝦”,啥事都沒有。為什麼人到中年,就算老實巴交,還是難逃水桶腰?
首先我們要承認,中年發福是一種普遍現象。
2021年,中國疾控中心領銜的科研團隊在《柳葉刀》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無論男女,18-29歲都是BMI指數最低的年齡段。
一旦進入下一個10年,BMI指數将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遠遠甩開一大截。
此外,不同于女性的“持續性變胖”(BMI指數每10年穩步上升),男性的“發福”大多猝然而至,在30-49歲時達到巅峰,在此後的歲月中有所下降。
另一項籠括我國15個省份18-35歲成年人的研究還發現:在相同的年紀,北方的男性在“發福”上比南方男性更有“天賦”。
到底男同胞們在30歲經曆了什麼?真的像長期流傳那樣,是因為“年紀一大,代謝不行”嗎?
長期以來,很多人都以為:中年時期體重增加是因年齡增長,人體新陳代謝速度放緩而導緻的。
但随着《Science》上一篇論文的發表,這個錯誤認知從此落下帷幕。
研究表明,在調整了無脂肪質量等因素之後,人體的代謝能力在20-60歲處于一個基本穩定的狀态。即使在女性的孕期和更年期等特殊時期,所需的卡路裡也沒有明顯變化。
換句話來說,在體重瘋狂增長的中年時期,你的新陳代謝能力和20歲的小夥子基本是沒有差别的。隻有到了60歲之後,身體的新陳代謝才開始逐漸下降(每年約下降0.7%)。
2019年9月,瑞典研究人員在自然子刊《Nature Medicine》上發表了關于脂肪周轉率和體重長期變化的論文。
通過對54名受試者平均長達13年的調查,研究發現:随着年齡增長,無論是變胖還是變瘦,被研究人員的脂質周轉率都呈現下降趨勢。
脂質周轉,主要指的是脂肪細胞中甘油三酯的去除和儲存。當脂質周轉率下降時,甘油三酯被大量地儲存下來,導緻脂肪細胞體積變大,脂肪層也因此增厚。
換句話說,随着年紀的增大,就算你和年輕時吃得一樣多、運動量一樣多,若沒有控制能量的合理攝入,中年“發福”同樣不可避免。
運動量驟降是導緻中年人發福增胖的最關鍵因素。
研究表明,就體力活動消耗的能量而言,30歲往後的人比20歲的人低将近20%。
年輕時,我們有打球跑步、唱K逛街等多種耗能項目;而到中年,常常是“上班久坐、下班躺倒”,偶爾下樓倒個垃圾、送孩子上個學,就是最劇烈的運動了。
好不容易到節假日,最想做的事是在家裡安心“躺平”,缺乏足夠的“動”力。運動時間一少,中年發福還會遠嗎?
對中年人群體而言,不僅上有老,下有小,還得考慮房貸、車貸和職場社交等各種難題。
北京協和醫院内分泌科主任醫師潘慧曾發文指出:心理壓力、工作壓力和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肚子尤其大)存在必然聯系。一個人如果長期處于較大的壓力之下,很有可能導緻代謝紊亂,進而引發“壓力肥”。
中年時期是許多人在事業上的“高光時刻”,随着交際應酬的需求增大,高油、高鹽、高糖、高熱量的飲食越來越多。
若再加上啤酒、紅酒等,攝入的能量一旦超出消化範圍,就會轉化為脂肪長期“定居”在人體内。
三十而立之年,一夜8小時的睡眠時間早已是黃粱美夢,偶爾加班是避免不了的事情。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外科主任醫師葉京英介紹,如果一個人連續兩晚上睡眠小于4小時,體内一種名為“瘦素”的水平會降低約18%,“饑餓激素”增加約20%。
其中,“瘦素”的功能是抑制食欲,抑制脂質合成,而“饑餓激素”則會激發你進食的欲望。
每當你抑制不住吃下一頓宵夜,脂肪就堆積一次,引發中年“發福”。
中年發福帶來的危害可不止發胖,可能是疾病的信号之一。目前,已有15種以上可導緻死亡的疾病被證明與腹部肥胖有直接關系,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腦栓塞、乳腺癌、卵巢癌、肝癌、肝腎衰竭等。
所以,除了女性妊娠原因,如果腰圍突然增大,需警惕三個疾病信号:
1.不明腹腔積液
特别是年齡在40歲以上的人,如果出現不明原因腹水,可能是肝癌、卵巢癌等引起的。
2.持續性腹痛
其他地方都不胖,隻有肚子胖的人,如果出現持續腹痛并伴有食欲不振乏力等,更要高度警惕癌症的發生。上腹疼痛可能是胃癌,中上腹可能是胰腺癌,而肝部位則可能是肝癌。
3.不明腹部腫塊
大肚子裡如果可摸到較大的腫塊,特别是活動度較差,表明凹凸不平的,則要警惕胃癌、結直腸癌、肝癌等。
還有研究表明,挺着“啤酒肚”的男性得高血壓的概率是正常男性的8倍,得冠心病的概率是正常人的5倍,得糖尿病的概率是正常人的7倍,腦溢血和腦梗塞等疾病在腹部肥胖的男性中也很常見。
肥胖不僅會增加多種疾病風險,在外形上也不太美觀。如果已到中年,肚子已經傲然挺立怎麼辦?
試試下方家居五部曲吧!
,參考資料:
[1]Wang, L., Zhou, B.,Zhao, Z., Yang, L., Zhang, M., Jiang, Y., ... & Li, X. (2021). Body-mass index and obesity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 Findings from consecutive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s during 2004–18. The Lancet, 398(10294), 53-63.
[2]Pontzer, H., Yamada, Y., Sagayama, H., Ainslie, P. N., Andersen, L. F., Anderson, L. J., … & IAEA DLW Database Consortium §. (2021).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through the human life course. Science, 373(6556), 808-812.
[3]郝麗鑫, 張兵, 王惠君, 王柳森, 姜紅如, 李惟怡, & 王志宏. (2022). 1989—2018 年我國 15 個省 (自治區, 直轄市) 18~ 35 歲成年人超重和肥胖變化趨勢及流行特征.
[4]Arora, A., Pell, D., van Sluijs, E. M., & Winpenny, E. M. (2020). How do associations between sleep duration and metabolic health differ with age in the UK general population?. Plos one, 15(11), e0242852.
[5]中國醫學論壇報. 颠覆認知!“中年發福”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2021.10.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