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教育現狀确實非常“卷”,而且是标準的内卷。我作為一名上海的普通家長真的挺無奈的,你說你不去催促自己的孩子卷進去吧,怕将來他過不了好日子埋怨自己,你要是和其他那些家長一樣雞血起來吧,自己又不太認可這種教育方式;移民到國外避開中國教育的圍欄力有不逮,俗稱“貧賤不能移”;可是看着自己的孩子日以繼夜、無時無刻不在學習又于心不忍。其實上海目前教育内卷的形成有自己獨特的社會原因,并非純粹是教育升學問題那麼簡單,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一些我的觀察和看法,非學術性,純粹給大家做做茶餘飯後的談資!
教育
我參加高考是1993年,就讀的是一家市重點高中,記得老師當時跟我們說:前一年高考錄取率将近65%,你們隻管放心大膽地考,考出平時的水平本科就穩了!很清楚記得,當年複旦和交大的分數對于我這樣中上水準的考生也并非遙不可及,财大、外國語學院、上師大和華師大都是可以輕松過線的,所以總體感覺高考并不是很可怕。另外一個情況就是當時一般高中、區重點和市重點差距并不是特别大。我們班當時考進北清複交的一共有八個人(高二分班後全班四十個人),是我們學校當時考得最好的一個班級,但在同區一家區重點裡,成績最好的那個班也有六個,一家普通高中成績最好的班也有三個。
高考
我們那個時候的高中的學習大多還是靠自己刷題,基本沒什麼輔導班之類的東西,有的話也是大課,幾百個人坐在一個大禮堂裡,不知道的還以為是開什麼會。私人補課更是想都不敢想,因為那不是錢的問題,是人情的問題——老師不願意去,怕傳出去名聲不好,就算是認識的家長,也都很小心,搞得和地下工作者一樣!
補課
就學習氛圍來說,似乎也比現在輕松,因為當時大家都知道考進大學對于今後的擇業是有很大幫助的,所以為了将來絕大多數人是很努力的。雖然早戀打架争風吃醋之類的風花雪月事件在我們身邊也是此起彼伏,但隻要沒鬧出什麼亂子老師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大家總體上還是以學習為重。有趣的是我們班後來有一對還真的結婚了,婚禮那天班主任被請到場還被大家起哄上了台,拿過話筒的第一句話就是:當年我很矛盾,究竟是該做月老還是做法海,最後決定,還是做個冷眼旁觀的冷子興吧……台下皆哄笑!
婚禮
但是進入大學之後,我的感受完全改變了!
在進入大學之前,上海的學生接觸的是一個封閉的環境——因為學籍的關系,我們所有的同學都是上海人,即使有時候會出現幾個插班生或者走讀生,因為他們不能參加上海的中考和高考,大部分都不會成為我們記憶的一部分。但是大學是不一樣的,一大半的同學們來自祖國的五湖四海,而且因為外地高考競争極為激烈,能來上海上大學的他們堪稱都是人精!更讓人冒冷汗的是,這些人在高中激烈競争的慣性在進入大學之後并沒有戛然而止,而是繼續在起着作用!
大學
我讀大學的時候,就很明顯發現了上海同學和外地同學很大的不同。上海同學的戀愛率高達八成,外地同學的戀愛率不足兩成,而且男生基本都不談戀愛。上海同學假期基本不打工,都在外地旅遊,外地同學假期不回家,幾乎不都在打工;學習上更是天差地别,我們班九成以上的上海同學都是在混畢業,論文基本靠抄書和拼湊,可是我們班的幾個外地同學是真的踩着自行車出去做調研,回來後自己寫調查報告,然後幾萬字的論文都是自己的創作。記得我們導師當時有一幾句給我們的結語非常貼切:有的人是在做學問,有的人是在混文憑!
文憑
寫到這裡,有讀者要說了:你跑題了!說了半天還沒說到現在上海教育内卷的原因!别急,因為正是我的這些外地同學,他們有意無意促成了上海目前的教育内卷!
在中國,大部分人對于“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的認識都停留在一句口号而已!但對于我的那些外地同學來說,卻是一個鮮活的現實!在進入社會之前,他們通過高考走出了原來的小城市進入上海的大學,而也正是因為留在了上海,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和我一樣幸運地吃到了改革開放的第一波社會紅利,目前,他們幾乎所有人都完成了階層的跨越,過上了比留在家鄉的那些人好上不知多少倍的富足生活,試問,這樣的人如果教育自己的子女,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态度?毫無疑問,當然是和當年的自己一樣,必須卷起來!
知識改變命運
比這個邏輯更可怕的是,他們不但有卷的動力,還知道怎麼去卷!讀者中如果有家長的不妨調查一下自己孩子班級中的最優生,會發現基本都來自于新上海人家庭,這種家庭的特征就是父母中至少有一人為名校畢業,高端人才,上海讀的大學或者被上海引進。而這些最優生可能還會比同齡人心智上更早熟一些,更明白讀書對于自己和自己家庭的重要性。這裡舉個例子吧,我有一個同事老家在西北一個非常著名的旅遊城市,以前年年帶老婆孩子回家過年,但是孩子八九歲開始就不願意跟他回老家過年了。現在他兒子學習成績全校拔尖,據說就是因為這輩子不想再回去了!
西北
上海教育内卷的最終目的是名牌大學,那麼名牌大學真的那麼重要嗎?以我幾十年的生活經曆而言,我覺得對于外地考到上海的人來說實在太重要了。因為即使在一般人的人際關系裡,同學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圈子,這個圈子裡的很多人存在成為你緊密關系人的可能,而大學同學由于和你所學的都是同一學科,大部分還會成為你今後事業上的夥伴,所以這個圈子很可能是新上海人在上海生活最重要的人際圈子,因為在上海他們幾乎沒有可能會擁有親戚圈子、朋友圈子和大學以前的同學圈子,很有可能他們那些大學的同學,就是在上海陪伴他們最久的人!
大學
基于這樣的考慮,他們一定會要求自己的孩子以複旦和交大為兩個中心,以同濟、财大、華師大、上外、上大、上師範為幾個基本點來确定自己高考的目标,我甚至碰到過幾個家長除了北清複交其他概不考慮的情況。其實仔細想想真的沒錯,因為這些新上海人家長自己都很難說在上海站穩了腳跟(雖然都落戶上海而且在上海擁有房産,但确實經不起大的風浪),他們可以為自己子女做的事情是有限的,而在這些有限的事裡,為子女的學業鋪平道路恐怕是最為長遠得利的!
高考
其實教育内卷和上海三甲醫院的排長隊是一個概念,說到底大家争奪的都是那些可以通過正常手段得到的社會資源。打個比方說吧,三十年之前從外地趕到上海看病是不太現實的,所以當時上海的三甲醫院資源隻屬于上海人,但是今時今日在經濟、交通和國民意識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後,來上海三甲醫院看病就很常見了。可三甲醫院每天的專家門診号就那麼幾個,故而大家就隻能天還沒亮就去排隊搶。
上海醫院常态
而排隊搶号是一種大部分人都可以做且不需要什麼苛刻條件的事情,高考的性質其實也差不多,隻需要努力加上中等偏上的智商就可以做到過線。另外,上海的社會公平性遠比中國其他地方做得更好——以上這些是新上海人父母一定要逼孩子在學習上内卷的全部原因:有公平的環境和公平的程序确保自己的子女在沒有其他BUFF加持下獲得社會頂級的高等教育資源(名牌大學),還有什麼比這個更讓人激動地要去卷呢?
高考
行文至此,不難看出上海教育内卷的主因,毫無疑問是之前幾十年相對封閉的社會資源被逐漸打開的結果,這種社會資源其實不止是教育資源,還包括了醫療資源、戶籍資源等一系列其他資源。現在上海教育内卷的情況在相當長時間裡是難以改變的,這一情況在北京基本也是一樣的,因為京滬兩地的頂級高等教育資源在全國其他地方根本不可能存在可替代性,更不要說大學畢業後在京滬紮根的就業前景了!
複旦
寫到這裡,不禁一聲歎息,确實覺得挺對不起自己的孩子,因為目前的情況,作為父親的我無能為力,隻能逼你前行……
一家之言,難以概全,抛磚引玉而已,希望大家多多留言讨論!本文插圖來自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如果因為版權問題需要删除原圖,請第一時間通過私信聯系本人,我也将盡力配合一切維護原作者版權的行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