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嘉興日報-嘉興在線】
近日,2022年二季度嘉興好人榜發布,海鹽縣澉浦人王水華榜上有名,獲評“‘誠實守信’嘉興好人”。
精益求精:把手工豆腐做好發揚光大
王水華,老澉浦人,從父輩王老虎開始,迎着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做起了當地第一家手工作坊式的豆腐及其相關個體經營生意。1978年,24歲的王水華開始跟父母學做手工豆腐。學手藝并不是一項輕松的活計,需要對職業的敬畏和熱愛。雖然他的師父就是自己的父親,但他從來不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對于傳統豆腐制作流程的每一步驟都記在心間,不錯過制作工藝的每一處細節,把學習做手工豆腐當一項神聖的工作來做,并在心中發誓一定要把手工豆腐做好并發揚出去。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水華也是這麼做的,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咬牙挺過來了,從不放棄初心。
1995年,王水華夫妻兩人開了一家屬于自己的豆腐工坊。水華對每塊豆腐、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追求極緻。每晚11點多,王水華就得起床,開始高度緊湊的4個小時工作。夫妻二人分工協作,燒鍋爐、磨豆漿、煮豆漿、壓制豆幹、炸油豆腐等多道工序完成多種豆腐産品。每日北大街淩晨4點左右,又拉着滿載豆制品的兩輪拖車趕去菜場擺攤。十幾年來,王水華夫妻一直最早來菜場的人。每天中午12點收攤回家,下午小睡一會後泡黃豆,清洗工具做準備工作,幾十年如一日,且365天無休,隻為老百姓趕“早市”能買到最新鮮的豆制品。
迎難而上:要把豆腐攤繼續經營下去
2008年因車間規模原因,王水華被迫關閉了勞作了十幾年的手工豆腐制作車間。轉自制為進貨零售,家庭收入也少了五成,但在困難面前,水華迎難而上,用一腔熱血去澆灌自己的美好家庭。為養育兩個年幼的子女,2008年開始王水華每天下午三點到六點也出攤,工作時間直線上升,方便部分顧客随時買到豆腐。多年來澉浦人都知道菜場有個豆腐王水華,賣豆腐量大便宜,在澉浦一片都是贊譽滿滿,鄉裡鄉親都愛在他那邊買豆腐。
從上世紀90年代到2022年,王水華的闆豆腐5毛漲到1.5元,盒裝豆腐1元漲到現在的1.5元-2元,但他的很多豆腐産品售價減去進價,一直都隻有幾毛錢的利潤。
“我是堅持薄利多銷的理念,這樣才能多累積熟客回頭客,雖然經常免去零頭,但是我本身開銷也小,賺錢無所謂多少,日子過得去就行。”王水華憨厚地笑着說。
他的豆腐攤位經常有顧客買了東西卻忘記在自己攤位上沒帶走,有肉有菜各種東西他都會幫助看管好東西等對方回來取。若是有新顧客,他會介紹豆制品從哪裡進貨為什麼賣這個價格、哪些是今天剛進的、哪些是昨天進貨的等信息如實告訴顧客,讓他們放心選擇和購買。正是本着誠信經營的原則,王水華的豆腐小攤也終于堅持了下來。
堅守初心:特殊時期堅持薄利穩價
2020年國内疫情爆發,疫情影響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豆制品價格也在疫情的影響下發生了巨大變化。由于交通管制外地貨源進不來、海鹽的生産企業未複工等多方面原因,豆制品價格上漲嚴重且進貨困難。尤其過年期間物價飛漲,各類豆腐制品進貨價格比平時售價還高不少,水華感慨之餘,為了讓消費者吃上日常食品豆腐,獨自堅持薄利“穩價”,盒裝豆腐隻賺兩毛錢一盒,不跟風其他攤主賣高價。
同時為保證市場正常供應,他想方設法從上海、杭州、本地經銷商等多渠道尋找貨源,用不甚年輕健壯的身體為維持疫情期間的市場次序做出自己的努力。他對市場負責人說“豆制品是生活必需品,必須保證他的市場穩定。我幹了這麼多年的豆制品生意,第一次進價這麼高,現在的進價比我平時的售價還高很多。但就因為這樣,我更不能随意提高價格,哄擡物價。一方面是不能讓老顧客心寒,另一方面也是不想在疫情期間給市場添亂。”
王水華在自己2平方的攤位上堅守着自己的責任,用2毛錢的利潤做着自己防控的努力。他用樸實的方式表達着自己質樸的内心,散發着螢火蟲般的微光。
*讀嘉·海鹽獨家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本文來自【嘉興日報-嘉興在線】,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