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學習傷寒論前,我們先學習兩個概念。
一.六經的傳經
六經分别為: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
我們感受外邪一般是太陽經,太陽經可以傳入其他五條經絡。
按照傷寒論的理論來說,當太陽經傳入陽明經時,就不再往下傳,因為陽明不傳。即所謂“陽明者,土也,萬物所歸,無所複傳”。但是在臨床中有陽明證過下後導緻的脾陽虛,也相當于陽明經傳入太陰經。
太陽經傳入少陽經;少陽經可以傳入太陰經;太陰經傳入少陰經;少陰經傳入厥陰經,也可以傳到太陽經(病機是A相當于下圖的①:寒邪盛的少陰病,不是少陰真陽衰,少陰陽氣逐漸恢複後,驅邪達表);與A同樣的道理厥陰經也可以傳到少陽經。
二.三陰三陽
陰陽是生命的起源,古人為了更加明确陰陽進行了量化。
三陽
太陽,三陽,陽氣最旺。
陽明,二陽,陽氣次于太陽。
少陽,一陽,陽氣最弱。
三陰
太陰,三陰,陰最重。
少陰,二陰,次于太陰。
厥陰,一陰,陰最弱。
了解了以上兩個概念後我就開始學習了
太陽病脈并治證。
一.成因1.風寒外襲
2.上邊六經傳變中提到的少陰病,寒邪傷陽,正氣抗邪,陽氣恢複後,驅邪達表,髒邪還腑,陰病出陽。
二.病位足太陽經、腑(也涉及到肺)
三.生理經:連脈上連風府穴通督脈(借督脈的陽氣和腎陽氣來主管一身之表楊),其下絡腰腎;經别散布于心(這就是太陽病可以出現精神方面症狀的原因)。
腑:氣化。
①化生陽氣,在腎陽的溫煦下,通過膀胱氣化化生陽氣,即太陽之氣通過膀胱經和三焦經向體表輸布。
②參與水液代謝。
排除廢水(病時可以表現為小便不利);化生津液并使津液輸布上承(病時可口渴,消渴,煩渴
陽氣:生成于下焦,補充于中焦(受脾胃養)宣發于上焦(均勻輸布到體表靠肺的宣發)。
功能具有溫煦體表;管理漢孔開合,調節體溫(司開合);防禦外邪(衛外而固)。
四.分類和治法經證
中風,傷寒,和麻桂合方。
腑證
①氣分證(因氣化不利導緻的太陽蓄水證,五苓散主)
②血分證(血熱結于下焦導緻的太陽蓄血證,治以解熱為主,化瘀為輔的桃核承氣湯和以化瘀為主,解熱為輔的抵當湯)
2.變證(失治誤治)
太陽變證不一,一般治療原則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随證治之。
下面我們看原文首先看太陽病提綱: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脈浮主在表,頭項強痛定位病位在太陽,在表證一定有惡寒,所謂一分表征,一分惡寒。
先寫這麼多,最近病人多,有時間繼續分享我的傷寒論學習筆記。
碼字不易啊,純手工手機打字,轉發關注給@至簡上 點力量,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