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被稱之為“中元節”,民間俗稱鬼節。
中元節與上巳、清明、寒衣并稱為四大鬼節。
與除夕、清明、重陽并稱為四大祭祖節。
是流行于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中元節讓我們知道自己來處,明白了自己的曆史,看清了未來的方向:不忘先祖,不失良善,不負韶華。
1
慎終追遠,不忘先祖中國有句老話:事死者,如事生。
對待死去的人,要像對待活人一樣周到。
七月十五在古時候被稱為“秋嘗”。
這時候,谷物成熟收獲,各家都能吃到新米。
這時候,古人想到的是祖先。
用新收獲的糧食來祭祀先祖,給先祖“嘗新”。
這是古人孝心的體現,也是古人寄托哀思的方式。
地府也會在這一天準時放出陰靈,讓他們回家團圓。
人們備好供桌,準備新米,邊燒紙錢邊禱告,彙報家庭近況,祈求祖先保佑平安。
除了祭祀之外,還要上墳,用紙做燈,焚在先人靈前,寓意前程光明。
而遠在海外的華人華僑,也會在中元節寄些銀子回家。
否則便會被人認為是對祖宗不敬,對長輩不孝。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民風自然樸實敦厚。
父母之恩最難報答。
從小到大,父母為子女付出了最多的心血。
如果一個人連父母都不挂念,這樣的人很難講會對什麼人好。
父母去世之後,燒紙、祭祀,不是迷信,而是一種文化傳統。
是對先人的尊重和敬愛,是内心情感的寄托。
也是一種感恩的儀式。
對先人的追思,可以讓後人銘記家風,不堕家聲。
雖然如今因為環境問題,燒紙錢的方式已經不再提倡,但是中國人表達思念和感恩的精神内核仍然應該傳承下來。
2
懂得慈悲,不失良善中元節這天,地府放出鬼魂讓他們回家團聚。
但是很多鬼魂已經無家可歸。
他們沒有地方可以去,隻能漫無目的地遊蕩。
所以民間會有很多習俗,來為遊魂超度。
最著名的就是“放河燈”。
人們在這天殺雞宰鴨,焚香燒衣,把做好的河燈放在水裡,希望化解怨氣,祝其早入輪回。
中國佛教也有類似的習俗。
傳說,釋迦摩尼的弟子目連的母親因為生前作惡,變成餓鬼,他心中不忍,求佛祖超度。
佛祖同意了,于是目連就聯同一衆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超渡亡魂。
中元節這一天,很多寺院依然保留着超度亡魂的習慣,這是一種普世大愛。
如果說祭祀祖先是小愛,那麼祭祀亡靈則是大愛。
渡人也是渡己。
衆生皆苦,能捎别人一段,就渡别人一程。
這也是中國人骨子裡的善良與慈悲。
3
活在當下,不負韶華中國的鬼節有四個。
每一個鬼節,都是一次關于生命的教育。
讓人們直面死亡,直面虛無。
人生沒有永遠,你我終将成為一縷煙塵。
陶淵明說得好:飄散随風轉,此已非常身。
人世無常,身邊的人和事,早晚一天物是人非。
人生有死的哀傷,就有生的眷戀。
正是因為生命的限度,造就了生命的意義。
有限的生命曆程裡,讓人有了活出自己的渴望。
珍惜當下,活出自己。
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當死亡來臨的那一刻,才能覺得不負此生。
不要總是因為猶豫錯過人生的機遇。
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那天默默追悔。
珍惜時間,珍惜父母親人健在的日子。
活在當下,是對自己人生最大的尊重,也是對親人最大的負責。
儒風君說:
荀子說:“君子以為文,小人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兇。”
君子把鬼神之說當成一種文化,小人把鬼神當成一種靈異的迷信。當成文化是好事,當成迷信就壞事。
在中元節的祭奠中,我們哀悼先人,面對死亡。
它告訴我們:不忘祖先,不失良善,不負韶華。
在對先人的祭奠中,學會坦然面對死亡,保持善意,珍惜當下。
這才是現代鬼節的意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