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俗話說“五味調和百味香”就是強調了調味在美食制作中的重要作用。一些美食家把世界各國的美食進行過形象的比較,說法國菜是鼻子菜——重香;日本菜是眼睛菜——重形色;中國菜是舌頭菜——重味。由此可見,調味是使我們制作的菜肴成為美食的關鍵步驟,也是使我們的菜肴多姿多彩的重要因素,調味的恰到好處,體現了極高的技巧性。本文将通俗易懂的給大家介紹調味的方法及技巧。
調味,是菜肴在制作過程中,将主、輔料和調味品進行适當的搭配,使其互相影響,産生一種特殊的滋味。通過調味可以調和滋味,除去腥膻味;增加鮮美味道,增進食欲。
去異味
所謂異味,即不正常的特殊味道,俗稱怪味。如牛肉、羊肉有較重的膻味,魚、蟹等水産品有較重的腥味,油脂類原料有較重的油膩味,幹貨類原料有較重的臊味,有些蔬菜有苦澀味等。這些異味都會使人感到厭煩,影響人們的食欲,因而必須除掉。加調料是除掉這些異味的有效方法。蔥、姜、蒜、酒、醋、糖、香料等都能較好地減除異味,增加鮮味。
蔥姜去異味
減烈味
有些原料有特别強烈的氣味,如髒腹類原料的強烈惡味,辣椒的強烈辣味,芹菜、韭菜、蘿蔔等的強烈氣味,适當地加入調味品就能沖淡調合其強烈的氣味。
加調料去異味
提鮮味
有些原料本身不具有鮮味,如豆腐類、海參、魚翅、燕窩等都是淡而無味的,如不加調料調味則不好吃。如海參、魚翅、燕窩類的珍貴原料需要用經調味烹制的雞湯、肉湯和其他鮮湯煨後,才能使鮮味浸入,增加滋味;對豆腐、粉皮之類,則全靠調料調味,使成為美味菜肴。
高湯
定滋味
對菜肴定滋味,取決于調味技術和水平。調味可使菜品多樣化。同樣的排骨,可以調成酸甜适口的糖醋排骨,也可以調成香鹹味美的焦熘排骨;同樣的雞,可以做成以桂皮、茴香等香料調味的五香雞,也可做成以奶油為調料的奶油扒雞。
糖醋排骨
增色彩
調味可以為菜品增添色彩,為之錦上添花。如用牛奶、精鹽、味精等調味品可使魚片、雞片等菜肴成熟後潔白如玉;用番茄汁作調味品,可将菜品變成玫瑰紅或鮮紅色;用咖喱汁、蚝油做調料,可使菜品成為金黃色;用冰糖作調料,可使菜品透亮晶瑩;用糖和醬油等作調料可使菜品呈金紅色。
紅燒肉
一般情況下,調味的原則是原料本味鮮的,要突出本味,調味起輔助作用;本味淡薄的,調料起增味的主要作用;本味重的,調味起減味作用。總的要求是滋味鮮美。一個高明的廚師,必須掌握多種調味知識和技術,制出既風味獨特又多風格、多品種的菜肴。
調味分為三個階段,即加熱前調味、加熱中調味、加熱後調味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調味都有不同的作用,适應不同的原料和技法。
加熱前調味
是調味的最好時機,在這一階段調味,能把調料和原料更好地結合在一起,使菜肴入味。但是,這一階段調味,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不能把腥膻味重的原料除盡異味,不能使體積較大的原料(全雞、全鴨、整魚等)全部入味,更不能适應我國多種烹調技法的要求。為了适應不同原料,使口味更好,還可輔以加熱前、後的調味,即在加熱前用鹽、醬油、糖、醋、料酒、蔥、姜末等浸漬(行業稱為"腌"或"喂",有的結合上漿、挂糊進行),加熱後單跟一些佐料。這樣,菜肴口味就能十分完善。
加熱中的調味
也叫做正式調味或定型調味。菜肴的口味正是由這一步來定型,所以是決定性調味階段。當原料下鍋以後,在适宜的時機按照菜肴的烹調要求和食者的口味,加入或鹹或甜,或酸或辣,或香或鮮的調味品。有些旺火急成的菜,須得事先把所需的調味品放在碗中調好,這叫作“預備調味”,也稱為“對汁”,以便烹調時及時加入,不誤火候。一些不能在加熱中啟蓋和調味的蒸、炖制菜肴,更是要在上籠入鍋前調好味,如蒸雞、蒸肉、蒸魚、炖(隔水)鴨、罐焖肉、壇子肉等,它們的調味方法一般是:将對好的湯汁或攪拌好的作料,同蒸制原料一起放入器皿中,以便于加熱過程中入味。
加熱後的調味
又叫做輔助調味。可增加菜肴的特定滋味。有些菜肴,雖然在第一、二階段中都進行了調味,但在色、香、味方面仍未達到應有的要求,因此需要在加熱後最後定味,例如炸菜往往撒以椒鹽或辣油等;火鍋涮品(涮羊肉等)還要蘸上很多的調味小料;蒸菜也有的要在上桌前另燒調汁;燴的烏魚蛋則在出勺時往湯中放些醋;烤的鴨需澆上甜面醬;炝、拌的涼菜,也需澆以對好的三合油、姜醋汁、芥末糊等等,這些都是加熱後的調味,對增加菜肴特定的風味必不可少。
北京東來順涮羊肉——佐料之多
準确、适當地掌握運用各種調味方法,是對烹調技術的基本要求。因為各種烹饪原料的性質、形态、質地、滋味都不一樣,各地方口味的要求又有區别,雖同一類客調方法,在具體操作上也各有差異,因而在掌握菜肴的調味方法、口味區别、調味品的數量和加放的時機上都需要準确、恰當、相宜。一般地說,調味的基本原則:根據進餐者口味相應調味;按照烹調技術要求準确調味;掌握調味品的特性适當調味;根據原料的性質準确調味;适應各地不同的口味相宜調味;要結合季節的變化因時調味。
很多人在制作美食時,油鹽醬醋随意放。其實,掌握好投放調味料的順序,不僅能保留食物的色香味,還能使更多的營養素不流失。
油∶炒菜時油溫不宜太高,超過180℃,油脂會産生具有強烈刺激性的丙烯醛等有害物質,危害人體健康。炒菜應是"熱鍋涼油",先把鍋燒熱,再放食用油,八成熱時就将菜入鍋煸炒。有時也可以涼鍋時直接将涼油和食物一起炒,如油炸花生米,這樣炸出來的花生米更松脆、香酥。
鹽∶鹽是電解質,有脫水作用,因此放鹽時間就應根據菜肴特點而定。炒含水分多的蔬菜或炖肉時,應在快熟時放鹽。因為過早放鹽會使菜出湯,或使肉中的蛋白質凝固,不易熟爛,影響口感。用不同的油炒菜,放鹽的時間也有區别。如用菜籽油或豆油炒菜,為避免蔬菜中維生素的損失,應在菜八成熟時加鹽。
醬油:烹制菜肴時,高溫久煮會破壞醬油中的營養成分,還會使其失去鮮味,因此應在即将出鍋前放醬油。炒肉時,可将肉片先用澱粉和醬油拌勻,再用熱鍋涼油快速煸炒,這樣炒出來的肉更嫩滑,還不會損失肉中的蛋白質。
醋∶醋不僅可除腥、解膩、增香,還能保存蔬菜中的維生素,促進鈣、磷、鐵等微量元素的溶解,提高菜肴的營養價值。做菜時放醋最好在兩頭,即原料入鍋後立即加醋,或菜希臨出鍋前放醋。如"炒土豆絲",最好在原料入鍋後即加醋,可以保護土豆中的維生素,并軟化蔬菜;而"糖醋排骨"最好加兩次醋,原料入鍋後加醋可除腥,出鍋前再加一次醋,能調味、增香。
太鹹∶煮湯時,不慎多放了鹽,又不宜加水時,可将一個洗淨的生土豆或一塊豆腐放入湯内,可使湯變淡;或将一把米或面粉用布包起來放入湯内,也可使湯變淡。
太酸∶醋放多了,可将一個松花蛋搗爛加入湯内,能有效地減少酸味。
太辣∶炒菜時辣椒放多了,可放入一個雞蛋同炒,可以減少辣味。
太苦∶苦瓜太苦時,滴入少許白醋,可将苦味除去或減輕。
太膩∶湯過于油膩,将少量紫菜在火上烤一下,撒入湯中,可以去膩。
醬油太多∶若醬放多了,在菜中加入少量牛奶,可使味道變鮮美。
另外,如果是要去掉原料本身的“鹹、酸、苦、辣”也可以采用焯水或者利用“消殺現象”原理來處理,比如糖就會使酸或鹹味有所緩和。
調味,在美食制作中是一道重要且複雜的工序,有經驗的美食愛好者都有這樣的體會,在做魚類或者牛羊肉、内髒等帶有腥膻氣味的原料時,就要多加些糖、醋、酒、蔥、姜、蒜等調料,以去除其不良氣味。在制作新鮮的魚蝦、雞鴨、蔬菜等,本身具有鮮美滋味的原料時,調味就要淡一些,如果調味過重,也會抵消原料本身的鮮味。調味,憑經驗也需要技巧。
謝謝大家品讀。我是烹饪與營養老師——食悟者。喜歡本文的朋友歡迎轉發、點贊、收藏,喜歡食悟者文章的朋友可以點擊關注,獲取更多營養美食及美食文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