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謙 張 峰 文/圖
就跟過年蒸年糕一樣,在明溪縣的農村,每年清明節前後,家家戶戶都要蒸清明粿。清明粿的主料是粳米攙艾草,因艾草又名清明草,故而得名清明粿。
做清明粿工序複雜,又以“舂飯”環節最耗體力,必須由男勞力上陣。在農村,男人“做飯”可是件稀罕事,況且還要調用多人打下手才能完成,其熱鬧程度可見一斑。
下面記錄了村民做清明粿的全過程:
一、到田間地頭采摘鮮嫩的艾草,摘去黃色小花,用清水洗淨備用。
二、将粳米洗淨,用冷水泡軟後放入飯甑用猛火蒸熟。
三、将蒸熟後的米飯攙入艾草(每500克粳米攙100克艾草),拌勻倒入石臼,用舂具在臼裡用力搗,搗得越黏越好,這樣搗出來的“餃皮”有韌性,就不會破皮露餡了。
四、将精肉、春筍、蘿蔔、香菇、小蔥剁碎,加香油、食鹽、醬油、味精調成餡。
五、将搗好的“餃皮”一團一團地拽出,揉圓,再用大拇指壓在中間,捏出一個坑,把餡料放入,最後像包水餃一樣收口即成清明粿。
六、将清明粿放入飯甑,每個清明粿之間要隔出3~5厘米的間距。當擺滿了一層後,鋪上洗淨的芭蕉葉或粽葉,再按3~5厘米的間距擺一層清明粿,如此反複,但不可裝得太滿,以防熱脹冷縮粘在一起。最後蓋好飯甑,先用猛火蒸20分鐘,再用文火蒸10分鐘就熟了。
用原始石器搗制出的清明粿,柔韌有嚼勁,回味更綿長,不失為一種返璞歸真的飲食文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