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評劇藝術家趙麗蓉在評劇“花為媒”中,飾演的阮媽在與五姑娘報花名時,有句唱詞為“六月六看谷秀,春打六九頭……”這裡的“看谷秀”是什麼意思呢?這是源自中原一帶的農諺,意思是說到了農曆六月初六,就可以看到田地裡的谷子吐穗了;看着親自種植的莊稼吐穗、成熟,這也意味着豐收的希望、仿佛看到了又一個糧囤倉滿。在山東一些地區,有句話說“六月六看谷秀,掰開包子一包肉”就是形容人們對豐年的歡喜之情。
農曆六月初六,是個雙“6”,聽起來就吉祥,有六六大順之意,這樣的日子自然受人們的喜歡,必然會好好地慶祝一下,美食便成了主題,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下除了“看谷秀”,在不同的地區,農曆六月六還有着哪些不同的風俗和傳統,要吃哪些美食呢?
1:嘗新節在湖南、廣西等一些地區,“六月六,嘗新節”,這是源自“六月沒飯呷,天天盼嘗新”,在以前新糧與舊糧青黃不接的時候,嘗新節便成了人們天天期盼的好日子。在這一天,許多人家都會殺雞宰鴨、擺好香案紙燭、瓜果鮮菜等等,先焚香祭拜天地、祖宗,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之後,再煮一鍋新米飯、做些好菜,一家人邊“嘗新”邊慶祝。并且,也不忘給家裡的狗、牛等牲畜一碗新米飯嘗新。
2012年,“六月六嘗新節”被列入第三批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從此得到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在2018年武岡市第七屆六月六嘗新節活動上,村民們早早就起來摘禾打谷、殺豬宰羊、祭拜天地神靈,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在接下來的文藝表演中,還有絲弦、石羊走馬燈、七星鑼鼓等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前來表演助興,讓觀者看到的不僅是一場民俗活動的節慶,也是一場非遺傳承人的盛宴。
2:吃包子
在北方的山東,有句話說:“六月六,碗大的包子拳大的肉”。說的就是在六月六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包包子吃,用剛打下來的新麥磨成的面粉,還有自家小菜園裡的時令蔬菜:芸豆(豆角)、茄子、土豆、芹菜、大蔥、大蒜、韭菜等等,搭配醬好的五花肉,北方人吃東西比較豪爽,包子、餃子都會包的比較大,再加上包子是發面的,所以會有“碗大的包子”的說法。
3:吃馄饨
在江南一帶,講究“六月六,裹碗馄饨落一落”,也就是要吃用新麥做的馄饨。人們會一早去菜市場,買肉、買菜、買馄饨皮,回家包馄饨,然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着熱氣騰騰的馄饨。如果正趕上平常日或者沒時間包,就去外面的馄饨店來上一碗:薄而不失勁道的馄饨皮、鼓鼓地塞滿了肉、再配上店裡自制的高湯、灑上紫菜、蛋皮、榨菜碎等,美美地吃着,除了滿足、還是滿足……
4:吃曬蛋
“六月六,雞蛋曬得熟”,這話形容的是驕陽似火的六月,高溫能把雞蛋曬熟。所以曾有人們在六月六将雞蛋放于泉水中,等待太陽足曬時将其煮熟。而今天,這種習俗已不多見,反倒成了“曬伏”日。
也就是在這一天,“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人們會把壓箱底的棉衣棉被等冬衣、鞋帽、被褥倒騰出來,拿出來晾曬,以免發黴生蟲。除了曬衣物,書籍字帖等容易發黴的文房墨寶也要拿出來晾曬;寺廟裡的僧人便會于六月六這天,全體出動晾曬經書,即“曬經節”。
5:吃羊肉
“六月六,吃羊肉”。在伏天,用吃羊肉帶來的火氣抵除吃冷飲、涼菜、吹空調等體内的寒氣,可謂是以毒攻毒。
所以,在江蘇、山東等地,人們會在這一天,家家戶戶炖羊肉、煮羊肉湯、吃羊肉餡兒餃子等等,以各種形式吃羊肉。越是吃得大汗淋漓,越暖胃、越有助于排除體内的濕氣。
6:吃炒面
在河南一些地區,“六月六,吃炒面”。這裡的炒面可不是指的炒面條,而是将生面粉在火上炒熟,再加些白糖,用開水沖調成粥狀的、糊狀的面食,吃起來香甜十足;現在,除了糖,還會加入核桃仁、杏仁、花生仁等,吃起來不僅味美,而且營養豐富。
據說吃炒面的習俗是源自嶽飛當年收複蔡州(今汝南)時,當地老百姓為了犒勞士兵,就将新收的小麥碾碎炒熟後給士兵當食物。此後吃炒面的習俗就流傳開來。
除了幾上幾種美食,在六月六,揚州人會吃餃子,雖然南方人不常吃餃子,但在這一天吃會既有助于防治疰夏、還開胃;在安徽,有“六月六,吃臘肉”免生痱子的說法;江西一些地區講究“六月六,要吃肉,不吃肉,生瘤毒”……博大精深的傳統習俗文化,美食是不變的主題。在六月六,吃美食一方面是犒勞一下自己上半年的辛勤勞動,另一方面也是期盼在下半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不知在你的家鄉,農曆六月六,講究吃什麼好吃的?
,每天的柴米油鹽讓我們對瑣碎繁雜的廚事早就沒有了“若如初見”的感覺,但可是然而but,“不計得失、渾然忘我、樂在其中”依然是我們每天的不懈追求。愛生活、愛美食,和你一起分享食物的美味和故事。本文系趴窗看雨的小龜編輯原創,碼字不易,嚴禁不良自媒體抄襲、搬運。喜歡我就~關注!~點贊!~支持我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