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保障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保障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2 23:07:20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保障?作者:廣西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湯志華,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保障?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保障(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1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保障

作者:廣西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湯志華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這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深刻認識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大意義

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現代化發展的戰略目标,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隻有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适應科技新變化、人民新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

順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客觀要求。2020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加快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緊緊扭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擴大内需戰略、滿足人民群衆美好生活需要的關鍵之舉。隻有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态環境等方面日益增長的美好需要,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好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提升我國經濟核心競争力的必由之路。經過多年快速發展,我國已經形成規模龐大、配套齊全的完整工業體系,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我國在創新型國家建設方面也取得重大進展,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升至第14位,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整體創新能力還不适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産業鍊和供應鍊“大而全”、“大而不強”問題較為突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當今世界國際競争的核心領域在科技。隻有毫不動搖地堅持創新核心地位,我國才能擺脫受制于人的困境,從世界産業鍊的中低端上升為中高端,占領一些領域的尖端,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

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過去我們的發展主要是依靠資源、資本、勞動力等要素驅動帶來的粗放型快速增長,由此産生了資源消耗型、環境污染型、低端出口型的發展方式。進入新發展階段後,高質量發展,意味着高質量的供給、高質量的需求、高質量的配置、高質量的投入産出、高質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質量的經濟循環。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發展方式的現代化,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創新驅動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動力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抓住創新發展的主動權,打好創新發展主動權,才能赢得國家未來發展的優勢地位。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創新是推動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級計算機、量子通信、大飛機制造等基礎和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一些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甚至“領跑”,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經濟發展也同步取得了巨大成績。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2020年國内生産總值已經突破100萬億元,中國經濟的穩健增長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引擎”、“定盤星”和“壓艙石”。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突飛猛進,新的科學理論不斷孕育提出,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帶動了新一輪産業變革和經濟結構的變革。隻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不斷提升技術創新優勢和經濟質量優勢,才能引領現代化潮流、赢得國際競争主動。

創新是應對我國發展環境變化的主動戰略選擇。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從内部環境看,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适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态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闆,社會治理還有弱項。從外部環境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進一步催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劇了國際格局和國際關系的大裂變,世界經濟陷入了“二戰”以來最為嚴重的衰退。隻有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推進創新,打通國内國際經濟循環的堵點,提升産業鍊供應鍊的完整性和現代化水平,實現生産、分配、流通、消費的暢通循環和高水平的動态平衡,才能應對變局、開拓新局。

創新增強發展新動能,鑄就未來發展新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其中創新理念位居新發展理念之首,體現了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五中全會分别提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驅動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培育高端創新性産業集群,發展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産業,利用技術創新形成新的競争優勢,在危機中搶占先機。

堅持創新驅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擴大内需為戰略基點,把實施擴大内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以戰略性新興産業為重點發展高質量實體經濟。指出,“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 實體經濟強,國家才能強。實體經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着力點。沒有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沒有支撐。發展高質量的實體經濟,必須改變過去主要依靠要素驅動的粗放型發展方式,轉向創新驅動,從追求速度規模的粗放型增長,轉為質量效益型集約增長。要積極适應新科技革命的潮流,重點圍繞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産業,推進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鍊現代化、産業發展綠色化,打造實體經濟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産品”向“中國品牌”升級,全面提高我國實體經濟的質量效益和核心競争力。

以供給側結構改革為主線構建新發展格局。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立足于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能夠适應經濟社會發展根本需求的高質量經濟體系。指出:“面向未來,我們要把滿足國内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主要集中于供給質量和效益、結構和水平及創新能力不夠高,無法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堅持擴大内需這個戰略基點,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滿足人民群衆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物質和文化需求,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形成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既要發展高質量實體經濟,又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着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強調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的同時,應聚焦解決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難題和關鍵性環節的改革。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建設統一開放、競争有序的市場體系;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持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進一步提高我國經濟的對外開放水平。

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提供有力戰略支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科技創新在發展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沒有科技創新就沒有産業變革,就不會有現代化經濟體系。當今世界,國際競争的核心領域在科技,誰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誰就擁有先進生産力、國際競争力。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創新驅動和融合發展力量,将不斷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形成和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提供重要的戰略支撐。無論是培育新動能、發展新興産業、改造提升傳統産業,還是改善人民生活、保護生态環境、保障國家安全,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戰略支撐。要緊緊圍繞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特别是順應數字經濟發展的潮流,大力推動數字化信息化的制造業發展,加快突破5G 技術、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中的核心技術,拓展數字經濟新産業鍊,建立先進的、完善自主的現代産業技術體系,加快構建企業為主體、産學研深度融合、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完備、資源配置高效、成果轉化順暢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

來源: 《紅旗文稿》2021/3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