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吳敬梓和周進?清朝小說家吳敬梓的人生起點,是非常高的,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儒林外史吳敬梓和周進?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清朝小說家吳敬梓的人生起點,是非常高的。
吳敬梓,字敏軒,生于1701年,祖籍是浙江溫州,出生在安徽滁州。吳敬梓的家族是地方上的名門望族,不乏有在朝廷做官的人,而且官還做得很大。
吳敬梓的遠祖吳聰,參加“靖難之役”後立了大功,被明成祖朱棣封為骁騎尉,得到了江蘇六合作為封地。吳敬梓的伯叔祖吳昺官至湖南巡撫。吳敬梓的曾祖吳國對是清朝順治年間的殿試探花,官至提督直隸學政。吳敬梓的父親吳霖起做過江蘇贛榆縣的教谕,相當于現在的縣教委主任……
吳敬梓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雖然稱不上錦衣玉食,至少也是衣食無憂。光是這一點,吳敬梓就超過了當時的絕大多數普通民衆。
但是,出身名門的吳敬梓,走上了一段坎坷的人生道路,最終以窮困潦倒的晚年生活,為自己的一生寫下句号。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分析一下,有三點原因。
一、分家失敗
1722年,吳霖起因為患病,再加上對官場上的種種醜惡現象看不慣,辭去贛榆縣教谕一職,在兒子吳敬梓的陪伴下回到老家。沒想到,吳霖起一病不起,沒過多久便去世了。
吳霖起去世後,家族中的叔伯和堂兄弟們提出分家。吳敬梓的母親早逝,身邊沒有兄弟姐妹,陷于孤立無援的地步,在這場“分家大戰”中一敗塗地,分得的家産寥寥無幾。
吳敬梓16歲就娶了妻子陶氏,陶氏體弱多病,在這次“分家大戰”中備受刺激,不久便病重去世。妻子的離去,給吳敬梓帶來很大的打擊,以至于讓他的人生觀産生了重大變化。
後來,吳敬梓在創作《儒林外史》時,還以虞博士的故事來隐喻自己的遭遇。在小說裡,湯相公先私自出賣了虞博士的房子,又厚着臉皮向他借錢典幾間屋。得了錢後,竟然“不言語了”,連一聲感謝都沒有。湯相公醜惡的嘴臉,折射出吳敬梓族人在現實中的無恥做法。
二、揮霍遺産
不過,吳敬梓就算在争奪家産中失敗了,可父親吳霖起還是給他留下了一筆堪稱豐厚的遺産,約有2萬兩銀子。在清朝,一名七品知縣的年俸隻有45兩銀子。所以2萬兩銀子是一筆巨款,如果吳敬梓省着點用錢,足夠一輩子吃喝不吃。
可是,吳敬梓當年曾經跟随父親參加當地名士的聚會,在開闊視野、增長見識的同時,沾染上“家本膏華,性耽揮霍”的習氣,養成了大手大腳用錢的習慣。吳敬梓在父親去世後,坐擁萬貫家财,不懂得勤儉節約過日子,每日裡呼朋喚友,吃喝玩樂。當朋友伸手找他借錢時,往往慷慨大方,一擲千金。
就這樣,吳敬梓逐漸坐吃山空,将父親留下的一份遺産吃得幹幹淨淨。史書記載:“(吳敬梓)不善治生,性豪邁,不數年,舊産揮霍俱盡,時或至于絕糧。”1733年,當吳敬梓和續弦葉氏搬遷到江蘇南京居住時,已經窮得響叮當了,還給老家人留下“敗家子”的名聲。
不得不說,吳敬梓當得起“敗家子”這個稱呼。
三、科場不利
争奪家産失敗,遺産吃得精光——這些都是人生中的重大打擊,但并不能徹底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如果吳敬梓能夠憑借過人的才華,走上科舉考試的道路,獲得功名後謀取個一官半職,依然不失為人生赢家。
不幸的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遇打頭風”,吳敬梓的科舉之路走得相當艱難。
其實,早在1722年,23歲(虛歲)的吳敬梓就在父親的嚴格教育下,考中了秀才。可是,6年後的1728年,吳敬梓在參加鄉試時,由于放蕩不羁的言行,給主考官留下不好的印象,被無情地淘汰了。
這次參加鄉試的失敗,讓吳敬梓對科舉考試産生了失望。吳敬梓從此拒絕參加科舉考試。1736年,安徽巡撫趙國麟、江甯巡導唐時琳、學台鄭江推薦吳敬梓參加博學鴻詞科廷試,這是朝廷給落第秀才提供的一個絕佳機會。沒想到吳敬梓一口回絕,失去了最後一次科考做官的機會。
不走科考之路,吳敬梓靠什麼謀取生存呢?清朝時期沒有自媒體,吳敬梓隻能依靠給有錢人家寫點命題詩文,換取潤筆費用,勉強維系生存。再不然就要依靠朋友施舍——這與當乞丐有什麼兩樣?冬天到了,吳敬梓家裡買不起取暖的木炭,便在夜晚與朋友到城外跑步,借此取暖。
為了生存,吳敬梓曾放下面子,去求助于官紳的救濟。1754年,吳敬梓前往揚州求見兩淮鹽運使盧見曾,可是沒有成功。當年冬天,吳敬梓在一次醉酒後,一口痰湧上來,導緻呼吸不暢,救治不及而辭世,結束了窮困潦倒的一生。
這時候,盧見曾給他買了棺材,收斂後送回南京,安葬于清涼山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