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的二月初二,是正月之後第一個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不過對如今的人們來說,對二月二這天的了解,除了“龍擡頭”這個名字之外,恐怕也就是理發這一種習俗了吧?實際上,作為一個曆史悠久的傳統節日,二月二可不隻是理發這麼簡單呢!今天,就讓咱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一、二月二的緣起與演變二月二是我國重要的一天,龍擡頭節和社日節等都在這一天,有着豐富的社會文化内涵。但凡是傳統節日,總會有其萌芽期、成熟發展期和定型期,據學者研究,二月二這一傳統節日在唐宋時期産生萌芽,并在元代正式得以定型,成為我國的一個重要節日。元人熊夢祥在其文中記載:“二月二日,謂之龍擡頭。五更時……男子婦人不用掃地,恐驚了龍眼睛。”在之後的明代也有“二月二曰龍擡頭”的記載。由此可見二月二自元代一直到現在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重要節日。
二月二的一項活動:剪頭發
那麼作為二月二中最為重要的龍擡頭這一習俗,為什麼會和二月二這一天聯系在一起呢,兩者有何關聯呢?根據研究,古代的人們希望龍星升天是雨季開始的标志,《禮記》有言:“蟄蟲鹹動, 啟戶始出”,龍是動物中最為高貴的動物,所以人們希望龍擡頭以降服百蟲,來年風調雨順。因此二月二、龍擡頭這一習俗是與天文地理緊密結合的,它通過人們對星辰的觀察而産生,是人們對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祥龍助佑的期盼。在二月二這一天,産生了相應的天文現象,二月春分之後,星辰便像蒼龍一般隐沒在地平線下,而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出現,就像龍擡頭一般。因此民間也就認為二月二是神龍升天的日子,也是人們祭祀龍神的日子。
蒼龍星宿
二、二月二與社日祭祀的關系上文提及了二月二與龍擡頭習俗的關系,但二月二不僅僅是龍擡頭的日子,還是人們進行社日祭祀的日子。社日祭祀的傳統由來已久,古代社會中土地是人們生存的基礎,對土地神的祭祀是人們非常重要的一種信仰活動。社便是土地的意思,在《說文解字》中提到:“社,地主也。”由此可見社日祭祀對于古代的人們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
祭祀土地神
而社日祭祀傳統又是從什麼時候産生并發展起來的呢?據學者考證,社日祭祀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經過商周時期的發展,到春秋時已成為非常普遍的習俗,之後更是一直延續到今天。古代祭祀社神一般分為春秋兩次,但是自漢代确立春秋兩次祭祀以來,祭祀社神的具體日子一直都不固定,直到宋元時期春社祭祀才有了具體日期即農曆二月初二,至此二月二與社神祭祀也聯系在了一起,成為二月二節日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日祭祀
習俗是會随着時間的演變而變化的,二月二與龍擡頭、社神祭祀聯系到一起後,在長期的發展中也發生了某些變化。具體來說宋元以後二月二習俗有了兩個分支:一個是以龍擡頭作為主要慶祝活動,而另一個則是以社神祭祀作為主要的慶祝活動。而習俗的演變也與地域差别有着密切的聯系,據學者研究,北方在二月二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以祭祀龍神為主的龍擡頭祭祀活動,而南方則以社神祭祀為主要的二月二習俗活動,南北雙方由合為分邁向了不同的發展軌迹。
三、社日祭祀的具體活動——以南方地區為例社日祭祀對于南方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活動,那麼在這一天要做些什麼呢?在明代的時候,朱元璋要求在各地要建立城隍廟,也正是在明朝時期江南地區把二月二确定為土地神誕辰日。在這一天各地要在廟宇中對土地神進行祭祀。南方社日祭祀還有搶花炮活動,此外在江南的一些地區,二月二這一天還要看江南戲、粵戲、桂戲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戲,稱為“社戲”或“土地戲”,在娛樂活動相對缺乏的農村尤其盛行。而這演出也相對比較随意,在農村裡搭個戲棚就可以随時演出,演出的故事和場景也比較簡單,便于農民商販參加。
當今的上海城隍廟
除祭祀神靈和觀看社戲之外,南方在二月二這一天還要吃糍粑和粽子、飲社酒。宋朝著名詩人陸遊就在詩中寫道:“幼學已忘那用忌,微聾自樂不須醫。”又加注:“古謂社酒治聾。”也就是說人們認為在這一天和社酒有治療耳聾的效果。
觀看社戲
文史君說二月二作為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的節日,對于中國人的意義是十分重要的。“龍擡頭”既是人們對于龍的崇拜與敬仰,也代表了人們對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的期盼。關于“龍擡頭”的起源,一般認為是和天文星象有關。而二月二的另一項重要的活動社日也是人們對于土地神的尊崇,在這一天人們要看社戲,喝社酒。但無論進行怎樣的活動都是在古代農業社會下人們對于農業生産的看重。在現代工業社會下,許多習俗已經不複存在,但是二月二依舊是一個重要的日子,時代雖然在變,但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變。
風調雨順是中國人民的最大盼望
參考文獻:1. 呂紅豔:《二月二節俗流變考析》,《哈爾濱學院學報》2006年5月第27卷第5期。
2. 黃浩:《二月二傳統文化研究》,中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劉越)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