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童年起,我便獨自一人,照顧着曆代漢字。——人字哥】
【一字一人,字如其人,每個漢字就是一個人,
以刨根問底的精神,探尋每個字的前世今生。——人字哥】
一、自:鼻子象形
自如果單看字形,是目上一丿,會讓人誤以為和眼睛有關,但看下字形演變就知道,其實是鼻子的象形字。
人要介紹自己時,通常會用食指會指向自己的鼻子,所以表示鼻子的自也就自己的意思。
古人表達一個含義通常都是一個字,在後來漢字複雜化的過程中,兩字組詞是一個常規現象,而且這兩個字往往含義相同,這反而成了解讀一些漢字的鑰匙。當你不知道一個字意思的時候,看看和他組詞的字。比如:
自己、自我。這裡自、己、我都是相同含義。
再後來,自有了一個延伸含義,表示從此開始的意思,比如自從、自由,這裡自、從、由都是同一個意思。自由初始含義和自從類似。
二、:古文如金文
《康熙字典》給到了自的古文,更接近鼻子的象形。
三、咱:口說自己
這個字産生于《說文解字》之後,據《康熙字典》最早出現在宋朝時期的《篇海》中。
咱的本意也很好解讀,口加自,口中說自己就是咱。
四、臭:氣味
上自下犬,很好理解,就是狗鼻子。古人很早就發現了狗鼻子最靈敏,能夠分辨很多氣味,就用臭來表示嗅覺或者氣味的總稱。
《說文解字》解讀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這裡臭應該是動詞,和今天的嗅同義。所以臭的古代發音也是如嗅。臭的本意有這麼幾種,嗅覺、氣味的總稱(【易·說卦】巽為臭)、好的氣味。
今天臭大部分指不好的氣味,但古代的臭,大部分指好的氣味,比如《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臭表示蘭花的香氣。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有一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裡臭也是指香氣。這一句表示——貴族人家的紅漆大門裡散發出酒肉的香味,路邊有凍死的骸骨。
這容易給人一種錯覺了,是不是到了近代,臭才演變為不好的氣味?看《康熙字典》的兩個表示惡氣的例子,來自《尚書》和《莊子》,說明臭在先秦就同時表示好的氣味和壞的氣味,具體要看上下文意思。
《康熙字典》:臭——又惡氣。與香臭別。【書·盤庚】無起穢以自臭。【莊子·知北遊】是其所美者爲神奇,所惡者爲臭腐。【正韻】對香而言,則爲惡氣,海濵逐臭之夫之類是也。
五、嗅:嗅覺
嗅字《說文解字》沒有收錄,說明出現在東漢之後。
從臭和嗅的關系,很容易看出嗅是臭的分化字,他把臭的嗅覺和動詞嗅的兩個含義接過來承擔。
《康熙字典》解讀嗅——【集韻】與齅同,以鼻就臭。【廣韻】以鼻取氣。
東漢之後的造字,不如之前嚴謹,但也嘗試解讀下造字本義,嗅為口加臭,口代表什麼?也可以就是嘴,因為嗅畢竟也要口腔參與。另外嗅和齅相近,口是不是也可以解讀為鼻的代号。
《康熙字典》接着給了嗅的兩個應用,一個是《論語》,一個是《莊子》——【論語】三嗅而作。【莊子·逍遙遊】嗅之,則使人狂,醒三日而不已。
這就出現一個問題,嗅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為什麼《說文解字》沒有收錄?許慎遺漏了?這種可能性很小。《論語》中的字遺漏可能性很小。另一種可能是,嗅是後來替換的,《論語》和《莊子》原文不是嗅字。
現在出版的簡體字繁體字版本不用看了,盡可能找找古代的影印版,這個不會有再寫的錯誤。翻看四庫全書影印版《論語》和《莊子》,都是嗅字。這個影印版晚于《康熙字典》,意義不大,但是宋明的影印版又很難找。但是《論語》的注釋畢竟有很多版本,其中關于“三嗅而作”有這麼一種解讀:三嗅而作:嗅應為狊字之誤。狊(讀若局),表示鳥張開兩翅。一本作戛字,鳥的長叫聲。
《論語》原文是: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結合上下文,嗅為狊很準确。狊在字典中有三種意思:
一、犬視的樣子。(目加犬的本意)二、鳥展雙翅。(狗一瞪眼,鳥就飛起嗎?)三、古書上說的一種像猿的動物。(一種眼睛長的像狗的動物嗎?)确實是第二種和雌雉能呼應起來。但繼續發散思維,其實“子路共之。三嗅而作。”中嗅也可以是子路的行為。
《康熙字典》中關于嗅的第二個例句是——【莊子·逍遙遊】嗅之,則使人狂,醒三日而不已。
這段首先有兩個錯誤:一是逍遙遊無此文,是在人閒世。第二個,醒應該是酲。
這也就是《康熙字典》常出現的一些小瑕疵,畢竟當時編寫這本大字典時間緊任務重。另外,這種字典隻是羅列信息,但是不能主觀點評。
我個人分析,在《莊子》原文裡嗅應該是齅,那時候嗅還沒造出來,後來嗅出現後,再印刷《莊子》就改為了嗅。這種猜想的真相大白,隻能是在東漢之前古墓裡找到竹簡的《莊子》,否則就隻能一種接近真相的猜測。
這種課題在過去的文字解讀書中很少見到,有時候深感孤獨,也覺得任重道遠。
六、:走路帶風
這個字劃歸走部首也不錯,《說文解字》解讀就一個字,行也。但這個行和别的走字旁的字有何區别?還是在于臭,因此羅列在此。
首先說讀音,《漢語大字典》标注xiòng,讀若胸的四聲。這源于下文提到的“香仲切”,但《說文解字》提到臭聲、《廣韻》《集韻》也說音嗅,因此我覺得讀xiòng是一個誤會,應該是和溴讀音相同。
《說文解字》:行也。從走臭聲。
《康熙字典》:【廣韻】【集韻】香仲切,音嗅。
其次說含義,《說文解字》說行也。唐朝王仁昫的《刊謬補缺切韻》還提到叫“低頭行”。在《玉篇》中還提到還可以組一個詞:䠢,疲行貌。
總結下來:表示行走、低頭行走、疲勞行走三種含義。
如果單從的走加臭來思考,臭表示風較為合理,走加臭就是走路帶風的意思,疲勞行走帶風可能性小,低頭快走帶風有可能。
七、䠗:同義字
䠗和相同。
《說文解字》所無。
《康熙字典》:【字彙】義與近,誤分爲二。
八、溴:水氣
【玉篇】尺又切,音臭。水氣也。
溴:水 臭,水氣非常妥切,這本來是一個生僻字,但是後來用它來代表一個元素,這個字又成了常用字。
溴,元素符号Br,一種非金屬元素,赤褐色的液體,有刺激性氣味,性質很毒,能侵蝕皮膚和黏膜。可制染料、照相底版、鎮靜劑等。
這個也是漢字生命力強大的一個原因,出現新鮮事物,可以給舊字賦予新的含義,而不用新造字。
九、糗:米的熱氣
《說文解字》:米麥也。從米臭聲。
這個字讀音很奇特,在古代應該是和嗅同音,不知道何時變為qiǔ。在一般字典裡,隻有兩個字讀音qiǔ,糗和搝。
糗在古代是常用字:《尚書》、《禮記》、《周禮》、《左傳》都有出現——【書·費誓】峙乃糗糧。【疏】糗,擣熬穀也。謂熬米麥使熟,又擣之以爲粉。【禮·內則】糗餌。【註】擣熬穀以爲糗餌。【周禮·天官】羞籩之實,糗餌粉餈。【註】糗,熬大豆與米也。【左傳·哀十一年】轅頗出奔鄭,其族轅咺進稻醴、梁糗、腵脯焉。【註】糗,乾飯。【釋名】糗,齲也。飯而磨之使齲碎也。
再解讀下造字本義,糗,米加臭,表示加熱米時候有熱氣,後來多表示幹糧。在今天的語境中,糧食比糗糒更為常用。
糗還表示加熱食物時,黏在一起了,做飯出醜了。這種出醜還延伸到其他事情,糗事就表示所有讓人出醜的事情。在今天這個泛娛樂時代,糗事成了人們日常一笑的需求點,糗事百科可以發展成一個平台。因此這一個不太常用的字又成了熱點。
十、螑:漢賦造字
首先看讀音:xiū,不知道怎麼成為一聲,從過去字典沿襲,我認為應該和嗅讀音一緻。
《康熙字典》:【集韻】輕幼切,音䠗。赳螑,龍申頸行貌。【史記·司馬相如傳·大人賦】沛艾赳螑。【漢書音義曰】赳螑,申頸低昂也。【張揖雲】赳螑,跳也。又【類篇】火救切,音嗅。義同。
螑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沒有收錄,但是在比許慎更早的司馬相如文章裡出現了,而且這篇賦全文收錄在《史記》中。
這種情況又是兩種可能,一種是許慎遺漏沒有收錄,另一種是許慎覺得不值得收錄。這個字和上文提到的嗅和狊情況還不一樣。先看下原文。
司馬相如《大人賦》:
駕應龍象輿之蠖略逶麗兮,骖赤螭青虬之蚴蟉蜿蜒。
低卬夭蟜據以驕骜兮,诎折隆窮躩以連卷。
沛艾赳螑仡以佁儗兮,放散畔岸骧以孱顔。
蛭踱輵轄容以委麗兮,蜩蟉偃篬怵彘以梁倚。
糾蓼叫奡踏以艐路兮,蔑蒙踴躍騰而狂趡。
沛艾(xiù yì):昂首搖動的樣子。
〔赳螑〕龍伸頸高低起伏而行的樣子。
螑在古籍中隻有這一個用法——赳螑,生僻字,或者更準确是生僻詞。如果從同義字的角度來考慮,我認為用更合适:赳螑——赳、表示龍飛行帶風的樣子。
因此我嚴重懷疑這是司馬相如自己造的漢字。
漢賦在古代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但是它的一個硬傷是生僻字太多,自造詞太多,仿佛用的生僻字詞越多,技術含量越高。到今天,我們能勉強不用字典看懂《離騷》,但是我們不用字典看不懂好多漢賦。
如果勉強給螑一個造字本義解讀,蟲加臭,一種行走帶風的蟲子,或者龍飛的樣子。
十一、搝:出手如風
首先看讀音:在一般字典裡,隻有兩個字讀音qiǔ,糗和搝。
《康熙字典》:【集韻】去久切,音糗。手舉也。
再看含義,古籍中找不到一個例句。《漢語大字典》提到一個詞,搝揭:手舉。又是一個生僻字和生僻詞的組合。
如果勉強給搝一個造字本義解讀,手加臭,出手如風。
十二、臰:臭的俗字
《康熙字典》:【玉篇】俗臭字。
臰拆解字形,自加死,應該是尤其指死去生物的惡氣。比如柳宗元《永某氏之鼠》:殺鼠如丘,棄之隐處,臰數月乃已。
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臰,亦與之化矣。——《說苑·雜言》
以上兩個例句皆源于《漢語大字典》,我們見到簡體橫排這兩篇文章都改為臭字了。
漢字編輯印刷工作者,動不動把生僻字改為同義字的做法讓很多漢字的微妙差異盡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