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是世界傳統醫藥日,傳統醫藥是國際醫藥界不可多得的寶貴财富,而中醫藥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也具有獨特優勢。
在廣東,中醫藥深深紮根于市民的生活中。《本草綱目》載:“艾葉能灸百病。”艾灸好處多多,備受市民青睐。
佛山市中醫院是世界針聯授予的華南地區首個“傳統灸法推廣基地”。
“傳統灸法推廣基地”揭牌
點擊下方藍字,了解針灸治療亞健康的獨特療效
↓↓↓
針灸科門診覃彪民副主任中醫師曾受邀派駐到香港博愛醫院針灸專科開展為期近2年的技術幫扶,親曆中醫針灸這一傳統療法受到越來越多香港市民的信賴。他表示,秋冬季預防季節性常見病,艾灸養生最為适宜,除了到醫院,市民在家也可“灸”起來。今天就由他來為大家介紹這項傳統醫藥的妙用。
艾灸好處多
灸法,是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在體表的穴位部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達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
《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覃彪民介紹,艾灸有補脾、補腎、溫經通絡、祛濕散寒、行氣活血、消瘀散結、溫補中氣、平衡陰陽、保健強身、養生長壽等功效。
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艾灸對消化系統和循環系統能起到調節作用,并能增強免疫功能。“艾灸的作用在消化系統方面主要是通過對胃腸活動的變化,消化腺分泌的變化等實現的。循環系統方面,例如灸百會穴後,腦血流圖的若幹指标均有顯著變化,提示艾灸可以起到擴張腦血管,改善腦血管彈性,增加腦血流量的作用。腦循環的改善可加速患者大腦功能和腦細胞代謝的恢複,可提高記憶,改善睡眠,使臨床症狀得到明顯改善。”
如何自灸?
一、艾條懸灸
是将點燃的艾條懸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種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膚有一定距離,灸10~20min,以灸至皮膚溫熱紅暈,而又不緻燒傷皮膚為度。操作方法又分為溫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
① 溫和灸:将艾卷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離皮膚3~5cm,進行熏燒,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膚紅暈為度。如遇到昏厥或局部知覺減退的患者及小兒時,施灸者可将食、中兩指置于施灸部位兩側,這樣可以通過施灸者的手指來測知患者局部受熱程度,以便随時調節施灸距離,掌握施灸時間,防止燙傷。
② 雀啄灸:施灸時,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地移動。
③ 回旋灸:施灸時,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皮膚雖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勻地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複旋轉地進行灸治。
二、艾炷直接灸
将灸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的方法,稱為直接灸。其方法,先給要施灸的穴位皮膚擦我院制劑陳渭良傷科油或萬花油,這樣做可以防止燙傷和有固定艾炷的作用,再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點火後,不等艾火燒到皮膚,當病人感到燙時即用鑷子将艾炷夾去。根據灸後有無燒傷化膿,又分為化膿灸和非化膿灸。
此外還有艾盒灸和艾貼灸等方法,值得提醒的是,市民在進行艾灸的時候要注意以下事項:
1、施灸或溫針時應防止艾絨脫落燒損皮膚和衣物;
2、有大血管的部位及陰部不宜施用直接灸;
3、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糖尿病患者慎用。
灸哪裡?
常用穴位
1、足三裡: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功效: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
2、三陰交:在小腿内側,當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側緣後方。
功效:調補肝脾腎三經氣血,治療内分泌失調、高血壓、腹瀉、婦科病、生殖系統病等。
3、百會: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兩耳尖連線中點處。
功效:醒神開竅、安神益智,改善腦部循環,治療頭痛、頭暈、失眠、健忘等。
4、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功效:灸之能暖丹田、壯元陽、補腎精、益骨髓,主諸虛百損。
5、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功效:溫養益氣、扶正固本、培元補虛。
6、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功效:健脾和胃,治療消化系統疾病。
7、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功效:補腎。
8、命門: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強腎固本、溫腎壯陽。
9、肺俞: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功效:治療呼吸系統疾病。
注意:中醫講求辨證施治,建議市民進行艾灸前,先咨詢專科醫生意見。
佛中醫針灸科特色灸法
一、 溫針灸
溫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針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方法是,将針刺入腧穴而留針時,将純淨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艾條一段長約2厘米左右,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待艾絨或艾條燒完後除去灰燼,将針取出。
二、 機灸
督脈灸儀及自動艾灸儀是一種代替醫生的手對病人進行灸療、熏療的特色儀器。該儀器能手控灸療的高度及熱度,其艾條燃燒頭與穴位之間有金屬網和艾灰堆積,并設有安全報警裝置,避免了傳統艾灸易燙傷皮膚的問題,并具有使用方便、安全、煙霧少等特點。該療法是通過艾灸作用于人體背部督脈及相關穴位,起到舒經通絡,調理氣血,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作用,适用于免疫力低下和氣血瘀滞者,如容易反複感冒、頸肩腰背頸部筋骨疼痛、痛經等患者。
三、艾條懸灸(同上文)
四、隔附子餅灸
隔附子餅灸是隔物灸的一種,是佛山市中醫院針灸科廣泛應用且療效顯著的特色療法。附子為治命門火衰的要藥,藥性辛溫大熱,具有溫腎壯陽的作用,與艾灸并用,能溫通氣血、扶正祛邪。隔附子餅灸尤其适宜畏寒怕冷、四肢不溫、完谷不化、精神不振、舌淡而胖、或有齒痕、脈象沉細等陽虛證的病人以及某些痛症病人。
五、隔鹽灸
有回陽救逆的作用,可用于急性 腹痛、嘔瀉、四肢厥冷等。
六、隔牽正散灸
能起到牽正散祛風化痰通絡的作用,也起到艾灸溫經通絡的效果。
七、天灸
天灸療法是将藥物敷于體表特定穴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是外治療法中藥物治療和穴位治療以及時間治療結合的療法。佛山市中醫院針灸科運用現代制藥技術的優勢,将古方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後再調配為天灸穴位敷貼藥物。十多年來每于夏季三伏天和冬季三九天的天灸療法期間,用此藥物敷貼穴位治療各種鼻炎、哮喘、咳嗽等呼吸系統疾病以及胃痛、腰痛、關節痛等痛症疾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宣傳科整理)
專家簡介:覃彪民
副主任中醫師,中國針灸學會會員,廣東省針灸學會灸法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1994年畢業于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專業,一直從事針灸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曾于2003年到武漢同濟醫院進修康複醫學,于2012年至2014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博愛醫院專業顧問,受醫院委派前往香港博愛針灸診療中心從事臨床及帶教工作。擅長運用各種傳統針法、灸法、溫針、拔火罐、穴位注射、耳針、腹針、梅花針、火針、放血療法等,治療各種痛症,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肩、膝、踝關節痛,中風、面癱等神經損傷,以及頭痛、頭暈、失眠等亞健康狀态等。曾主持及參與省市級課題4項,于國内核心期刊發表論文6篇。
開診時間:周一至周五白天
開診地點:2号樓四樓,第3診室。
點擊“閱讀原文”,可進入佛山市中醫院針灸科專家預約挂号頁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