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是我們常見的主糧,目前世界上近一半人口以大米為主食。大米是由水稻所結子實即稻谷,脫去穎殼後再碾去米糠層得來的。
水稻按稻谷類型分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品種更是成百上千,但總的來說,我們市面上見到的大米,可以分為粳米、籼米、糯米三類,其藥用功效也有一定差别。一般來說,糯米、粳米入藥,籼米不入藥。
水稻
大米
粳米水稻粳型非糯性稻谷制成的米稱為粳米。粳稻的直鍊澱粉較少,低于15%。種植于溫帶和寒帶地區,生長期長,一般一年隻能成熟一次。
粳米的米粒一般呈橢圓形或圓形。米粒豐滿肥厚,橫斷面近于圓形。顔色蠟白,呈透明或半透明。質地硬而有韌性。煮後黏性油性均大,柔軟可口,但蒸煮米飯出飯率比較低。
粳米一般煮粥飯食用,可以入藥。
粳米
從中醫角度認識粳米,主要可以總結以下幾點:
1、粳米性味甘平,一般認為早稻米性偏溫,晚稻米性偏涼。
2、粳米具有補益氣血,和中緩急,止渴,止瀉的功效。
3、粳米熬制的米油補益效果最好,适合大病、久病、虛勞、新産後調理食用。
4、粳米的止瀉作用不及糯米,因此目前一般不用粳米來止瀉。
5、粳米炒至微焦後煮水喝,可以有效緩解胃腸功能紊亂引起的腹部脹氣。
粳米的性味《本草綱目》:“甘、苦、平,無毒”
《随息居飲食譜》:“甘平”
粳米性平,但一般認為,粳米藥性還與其早收、晚收有關。早稻所成之米性偏溫,晚稻所成之米性偏涼,
粳米的功效1、補益氣血
《名醫别錄》:“益氣”
《蜀本草》:“溫中、和胃氣”
《日華子本草》:“補中、壯筋骨、益腸胃”
粳米作為五谷之一,最主要的作用也是補益氣血。由于水稻五行對應金,金對應五髒中的肺,因此古人認為粳米尤其能夠補益肺氣。
粳米入藥,也是用于急性或慢性虛損的狀态。如“白虎湯”的高熱損耗氣津,“竹葉石膏湯”的大病瘥後、虛羸少氣,屬于急性虛損;“桃花湯”的腹痛下利,則屬于慢性虛損。
粳米補虛,尤以粳米煮米油來得好。所謂米油,就是将大米熬粥時,浮于鍋面上的濃稠液體,《随息居飲食譜》對此有詳細記載:
“若人衆之家,大鍋煮粥時,俟粥鍋滾起沫團,醲滑如膏者,名曰米油,亦曰粥油,撇取淡服,或加煉過食鹽少許服亦可,大能補液填精,有裨羸老。至病人、産婦,粥養最宜,以其較籼為柔,而較糯不黏也。”
米油不僅能補益氣血,還能滋陰強壯,利尿通淋,甚至還可以補腎填精,《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治精清不孕:“用煮米粥滾鍋中面上米沫浮面者,取起加煉過食鹽少許,空心服下。其精自濃,即孕也。”
需要注意的是,煮取米油,必須以大鍋煮5斤以上大米煮粥,表面的米油才有這種療效,普通小鍋煮取的粥汁是沒有如此作用的。
2、止渴
《名醫别錄》:“止煩止渴”
《長沙藥解》:“生津而止渴燥”
粳米煮粥汁液稠厚而不滑,因此古人認為其能補充津液,而且粳米味甘入脾胃,屬金入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肺為“水之上源”,故粳米擅長補肺胃之津液。人體的口渴感覺,與肺胃津液不足有密切關系,粳米補肺胃之津液,故能止渴。
經方中“白虎湯”(包括白虎加參湯)、“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中使用粳米,均與其補充肺胃之津液的功效有關。
3、止瀉
《名醫别錄》:“止瀉”
《食療本草》:“斷熱毒下痢”
粳米能止瀉,也能治痢疾。粳米治療的腹瀉,多是脾虛引起的慢性腹瀉,西醫多歸為胃腸功能紊亂型腹瀉,表現為大便稀溏,一日2-4次,氣味不重,肚子畏寒喜溫,常伴有腹部脹氣。此時多用粳米炒黃,煮炒米粥或者研粉做炒米糊吃。粳米治療痢疾,多為脾胃虛寒引起的虛寒痢,此時粳米入煎劑服用,代表方為桃花湯。
4、和中緩急
《蜀本草》:“溫中、和胃氣”
和中,指的是能調整胃腸道功能。緩急,指的是緩解急迫的症狀,如劇烈的疼痛、咳嗽、嘔吐、腹瀉等等。甘味藥物多具有緩急的作用,粳米也不例外,隻是此作用本草上較少記載,但從處方上可以看到這一點,如“附子粳米湯”中的“雷鳴切痛”,“《普濟方》粳米粥”中的“下痢赤白不止”,“《聖濟總錄》粳米飲”中的“吐血不止”,均屬于急迫症狀,粳米在方中起到的就是緩急與和中的作用。
此外,對于脾胃虛弱者胃腸功能紊亂引起的腹部脹氣,可以将粳米炒至微焦後煮水喝,能有效緩急這一症狀,這也是粳米和中功能的體現。
經典處方白虎湯
生石膏 知母 粳米 炙甘草
白虎加參湯
生石膏 知母 粳米 人參 炙甘草
竹葉石膏湯
竹葉 生石膏 麥冬 粳米 人參 半夏 炙甘草
麥門冬湯
麥冬 半夏 人參 粳米 炙甘草 大棗
以上四方是一組類方,具有很強的關聯性。白虎湯是治療陽明大熱、汗出煩渴的經典處方。白虎加參湯是由白虎湯進展後,因熱邪導緻氣津嚴重損傷,因此加入有良好補氣生津作用的人參。竹葉石膏湯是在白虎加參湯遷延後,熱邪消退大半,但氣津仍然損傷明顯,且出現了胃氣不和而上逆的表現——嘔吐,因此用麥冬加強滋陰生津作用,用半夏配合麥冬和胃降逆。麥門冬湯相對于竹葉石膏湯熱邪已退,但津虧氣逆更為嚴重,因此重用麥冬以滋陰降逆,加大棗以增強緩急作用。
以上四方中,粳米作為佐藥,均起到生津益氣的作用,在竹葉石膏湯和麥門冬湯中還起到和中緩急的功效。值得一提的是,白虎湯、白虎加參湯、竹葉石膏湯的煎法中均提到“米熟湯成”,即以粳米煮熟為湯藥煎好的标志。
桃花湯
赤石脂 幹姜 粳米
桃花湯是治療虛寒性下痢的名方。該病多慢性遷延,患者常有營養不良的表現。因此粳米在這裡一方面起到止痢的作用,一方面也起到了補益氣血的作用。
附子粳米湯
附子 粳米 半夏 甘草 大棗
該方證表現為急性劇烈性腹痛、腹鳴、腹脹及嘔吐,常見于急性胃腸梗阻,胃腸痙攣等。粳米在這裡起到緩急的作用,且配合甘草、大棗加強了緩急作用。
籼米水稻籼型非糯性稻谷制成的米稱為籼米。
籼米米粒細長形或長橢圓形,蒸煮後出飯率高,粘性較小,口感較差。米質較脆,加工時易破碎。
籼米一般僅蒸煮作飯,或磨粉蒸糕。一般不用來熬粥,也不入藥。
籼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