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小朋友消化不好,老是反複積食,又想補充更多營養,許多父母會用破壁機把五谷雜糧、藥食同源的中藥材打成糊,水果蔬菜等食物打成泥,給孩子吃,希望能夠更好吸收。
在中醫裡,有非常重要的“消”和“化”兩個概念,食物進入身體,要經曆“消”和“化”兩個部分,順利完成這兩步,才叫“消化”。
消,簡單來說物理變化,就是把大塊的肉、一條面條、一粒粒的米,經過我們口腔的咀嚼、胃的研磨,形成了乳糜,這個就是消的過程。所以軟或流質、糊類的食物,準确說是“好消”。
化,簡單來說化學變化,是轉化,是質的變化,把食物變成身體所需要的精微物質,變成提供孩子生長發育、活動的氣血津液。
明白這一點後,真正好吸收的食物,是要滿足“好消”和“好化”兩個條件。
當我們把五谷雜糧打成糊後,隻是滿足了“好消”的條件,如果裡面的品種太多了 ,會讓五谷變成“不好化”,轉變成的氣血津液的有效率,也會随着降低。
中醫講“藥簡力專”,如果藥材種類過多,身體的力量太分散,反而不能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你看很多經典方子用藥是非常精煉的,沒有多多益善。
我們日常飲食也是一樣,一碗粥,對于消化能力弱的孩子而言,不要貪多品種,誤以為品種越多就越補,一般五谷控制在三種以内為佳。
在五谷雜糧裡,豆類特别受歡迎,因為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但是對于脾胃虛弱的孩子而言,最大的缺點,就是不好消化,做成豆漿隻是“好消”,但依舊“不好化”,所以中國人把豆子做成了更好消化的“豆腐”和“腐竹”。
所以,如果孩子每天早上喝豆漿,老是積食,那麼最好調整下早餐,減少豆漿次數或量,因為估計豆漿的量超出孩子的消化能力。如果是經常腹脹的孩子,要少喝豆漿。
還有很多小夥伴問,我們炖藥膳湯,裡面的中藥材是否要吃掉?比如山藥、茯苓、芡實等。
對于消化能力很弱的孩子而言,建議喝湯,不用吃渣。這是為什麼呢?
當我們服用中藥時,中醫叫“服藥”,而不叫“吃藥”,因為服的是“藥氣”,比如剛剛過去的端午節,大家佩戴香囊,香囊裡的藥材的藥氣,就在調節我們的健康。
當我們在煎煮中藥時,藥材的能量已經進入湯液裡,藥渣裡的能量所剩無幾,所以我們隻喝藥湯,不吃藥渣,當然很多藥渣也沒辦法入口。
脾胃特别不好的孩子,在煮山藥湯、四神湯、五指毛桃湯等藥膳時,主要以喝湯為主,因為精華多數已經在湯裡,可以不用浪費氣血去消化藥膳渣。
簡單而言,用破壁機把食物打成糊,會更好“消”,但是要轉成氣血津液,還是要看孩子的脾胃能力,所以日常不能盲目把一堆食材都打成糊,要講究食材搭配,根據孩子消化能力,提供适宜的飲食結構,這是第一前提。
當然,随着寶寶長大,要不斷鍛煉其咀嚼力,不能以吃糊類、泥類食物為主,這樣容易牙齒發育不好,另外遇到需要咀嚼的食物,會感覺吃起來費勁,挑食不吃,導緻飲食不均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