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期,經過文景兩帝的休養生息,漢朝國力逐漸強盛,面對匈奴無休止對邊境的騷擾,漢武帝終于決定開始反擊。
面對匈奴騎兵,中原的步兵和戰車因為速度慢幾乎失去戰鬥力,因此漢武帝開始轉變思路,師夷長技以制夷。趙武靈王為了自保和向北開疆拓土,能戰略性地提出胡服騎射,漢武帝親自培養騎兵,用來對抗狡猾的匈奴。
霍去病,漢武帝一手栽培出來的将領,年紀輕輕便戰功赫赫,4年時間便官至大司馬,與衛青比肩。
李廣,同為漢武帝時代的猛将,卻因為常不得軍功而得不到封賞,被後人歎為“李廣難封”。那麼,霍去病是如何排兵布陣,才能屢立戰功呢?其實史書上除了詳細羅列了其功績,并沒有作過多的闡述,那麼我們隻能從有限的資料中去尋找出一絲蛛絲馬迹。
一、不循古法天子嘗欲教之孫吳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
漢武帝非常喜歡霍去病,一直把他當作培養的重點對象。漢武帝就召來了孫武、吳起的兵法書,想讓他好好學習一下古代軍事家是如何行軍打仗的。沒想到,霍去病說道:“戰争隻看方針策略如何就夠了,不必學習古代兵法。”也就是說,搞清楚大方向的作戰思路就行了,具體臨陣作戰自己把握,不需要什麼都按照古代的套路來。
千萬不要認為霍去病不知好歹,也不要認為他狂妄自大。需要了解的是無論是孫子兵法還是吳起兵法,他們的經驗大多數來自于中原諸國的戰争,也就是說攻城略地,城市是固定的,敵軍在哪裡出現也是可以預估的,因為行軍的路線就那麼幾條,不可能上天入地。而且,就中原這點地形,從春秋戰國到西漢,都快上千年了,有點軍事抱負的将領必然都了如指掌,當然也包括這兩本兵書。
但是大漢現在的對手是匈奴,他與中原的敵軍恰恰相反,機動靈活、迅速突然。即便你想出奇兵,都不知道他們在哪裡,設伏更是不可能,如此看來,古代的戰法的确不太适合與匈奴作戰。
二、就地解決糧草古人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是行軍作戰的重要戰略物資,但是其行進速度較慢,往往影響整個軍隊的行進速度。一旦糧草供給出了問題,那麼這仗就基本上沒法打了。
霍去病以突襲聞名,騎兵是他最厲害的法寶,所以,如果要等後面的糧草來供應騎兵的日常開銷,那麼騎兵的優勢就完全失效了。因此,霍去病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在匈奴參謀的指導下,後來通常取食于匈奴本地,這樣就能最大程度地發揮騎兵靈活迅速的優勢。
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了解對手,常能有的放矢。匈奴人所居住的大漠是漢朝人從未到過的地方,哪裡有山脈,哪裡有水源,漢人是一無所知。
霍去病俘虜了一些匈奴将領,讓其為漢軍參謀。匈奴将領當然清楚匈奴人的作戰習慣,也清楚匈奴所處的地理情況。所以當李廣等老臣常為迷路在北漠之中郁悶不已的時候,霍去病總是能精準地找到匈奴的主力,對其進行有效打擊。
從骠侯破奴、昌武侯安稽從骠騎有功,益封各三百戶。校尉敢得旗鼓,為關内侯,食邑二百戶。校尉自為爵大庶長。軍吏卒為官,賞賜甚多。而大将軍不得益封,軍吏卒皆無封侯者。
匈奴參謀就是霍去病行走的活地圖,使得霍去病的軍隊如虎添翼,每次出征,總是滿載而歸。漠北之戰,衛青和霍去病率領的軍隊人數相當,但是霍去病的戰績遠高于衛青,手下将士封賞頗多,而衛青軍隊卻無人被封侯。
四、因匈奴而宜,為其量身打造一套戰法
當騎兵的糧草和匈奴居住的地理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後,霍去病的騎兵就将其優勢發揮到了極緻,善于長途奔襲、快速突襲,正因為如此,騎兵常常能進行大迂回、大穿插作戰,打擊匈奴的薄弱環節,使用遊擊戰術,各個擊破,最後摧毀敵軍。
結語:
匈奴靈活機動的特點,注定了以攻城略地為主的孫吳兵法适用性不強。霍去病雖然年紀輕輕,但很快就發現了這個弊端。他果斷抛棄傳統打法,招募匈奴将領,解決糧草供給和熟悉匈奴地形問題,再利用騎兵的優勢快速穿插、迂回作戰,轉匈奴的優勢為劣勢,将其摧毀。
參考資料:《史記》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