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道德經》感興趣大約有十年了,但認真加以研讀通讀還是最近兩三年的事,因此我感覺最近幾年我對《道德經》有了自己的看法,我有可能從這篇起時不時寫一些我讀《道德經》的膚淺體悟、理解,真誠歡迎大家的批評和批判。
共有八十一章節的《道德經》中的第28章是最為難解的一章之一,幾乎所有的解讀都差不多,但釋義我都感覺如鲠在喉,特别是最後一句,老覺得不得要領。至于那千篇一律的解讀受篇幅限制,我就不列舉了,有興趣的可以從網上找到。我覺得還是以老解老才能解釋得通。要解讀《道德經》第28章,首先要深刻搞清楚“道”和“德”。
老子《道德經》中的“道”究竟是什麼?“德”究竟是什麼?衆說紛纭。我認為“道”是“體”,這與多數人的理解相同,但我認為“德”是“道”的“命”、是“道”的“魂”,大多數人認為是“道”的“用”,也對,但不如“命”、“魂”更直接、透徹。或者說“道”是路,路其實就是“體”;“德”是路上跑的“車”或“人”,車、人其實就是“魂”,路的魂,路上沒有車或人,路沒有意義。
“道”“德”是相對于人而存在的,有人才有“道”和“德”。無論“道”有多麼宏大、“德”多麼客觀具體,沒有人就沒有“道”“德”一說,也就是沒有意義,因此“道”包括“天道”和“人道”,“人道”服從“天道”。
在人看來,“道”是一個形而上的虛無之體。她無形無相,無色無聲,恍兮惚兮,若有若無,超越時空,可以說她“無”;同時在人看來,“道”也可能化作實在之體,這其實就是“道”外化的化身,稱之為“德”,“德”是“道”的形而下的表現形式,因此,她可能已化化為溪流;或者化為了大千世界的規範:“反者道之動”(第40章)(第22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或者化為了山谷,當然或者也可能化為山峰,天下萬物都可能是她的化身,可以說她“有”。“道”是“無”,“德”是“有”。
《道德經》第28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于樸。樸散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知道過分剛強其實意謂死亡,“物壯則老”(見《道德經第30章、第55章》),因此強大反而要懷柔,強大反而要示弱,柔弱到如溪流,細水長流,永恒的“德性”即“命”、即“魂”就不會離失(流失),這好比讓一個盛年(接下來轉老)的人回到了嬰兒狀态。 “含德之厚,比如赤子”(見《道德經》第55章),一個人有性命最多的時候是嬰兒。嬰兒是至柔至弱的代表。
白是至陽,黑是至陰,至陽則亡,至陰則生。人是從黑暗中來到世界,黑暗是起始。白天雖好,但使人躁動,消耗;黑夜雖暗卻使人冷靜,滋養,仰望星空,哲人喜歡黑夜,“和光同塵”,“道隐無名”。宇宙最初是黑暗的,黑色是宇宙的底色,是宇宙混沌的時候的顔色,代表安甯,是一切的歸宿,又是一切的開始。黑色(德性)最厚重,黑色是宇宙的混沌色(混兮其若濁《道德經》第15章),由黑到白,黑是起始色。
高山崇高但不能容留,深谷卑下卻能蓄養。不做天下高山,願做天下峽谷,深谷能盛(讀chéng)能蓄能養,“窪則盈”,厚德載物,回複到生命力充足爆發的奇點,回複到純真原始的混沌狀态“一”,然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包括萬物之靈的人。聖人是體“道”的人,是順應大道的人,聖人懂得萬物治理法則成為領導者,所以保證了“天道”和“人道”并行不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