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快速睡眠是病嗎?

快速睡眠是病嗎?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8-25 13:16:18

快速睡眠是病嗎?(健康睡眠遠離慢病)1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以及适當的運動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三項健康标準。剛剛過去的3月21日是第17個“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題是:健康睡眠,遠離慢病“。睡眠看似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但當電燈延長了白晝,WIFI成了魔咒,太多的東西擠壓了本應舒展的睡眠,現代焦慮讓睡眠步步退縮。調查顯示,一覺睡到天亮,成了近九成被調查者的奢望。

一、心血管疾病共病失眠的流行病學調查

在所有的睡眠障礙中,失眠障礙最為常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普通人群的失眠患病率為3.9%~40%。此外,多項研究表明,失眠與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顯著相關。一項來自荷蘭的調查顯示,與睡眠質量高的人相比,睡眠差的人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增加63%,而冠心病的發生風險則高79%。另一項研究顯示,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中,約37%的患者伴有中度或重度失眠,幾乎是普通人群的四倍;而在心衰患者中,超過70%的患者睡眠不良,約50%患有失眠症。

二、失眠共病心血管疾病的機制

失眠影響心血管系統的機制主要包括:自主神經系統紊亂,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素軸紊亂,炎性因子增加等。

人處于正常睡眠狀态時,交感神經抑制,副交感神經興奮,此時,心率減慢,血壓降低,心髒負荷減低,有利于維持心血管系統的穩定狀态,從而緩解心血管病患者病情。相反,睡眠障礙能引起自主神經紊亂,影響人的新陳代謝,使内分泌和免疫系統都受到影響,可增加兒茶酚胺(特别是腎上腺索)的分泌,導緻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呼吸加快、新陳代謝增加,提高血漿遊離脂肪酸和三酰甘油的水平,增大血小闆的粘性,進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變化, 導緻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壓、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三、失眠共病心血管疾病1、失眠與高血壓

失眠可使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活性增高,兒茶酚胺類物質釋放增加,導緻周圍血管收縮,血壓在原來基礎上升高。交感神經興奮,導緻心率增快、血壓升高。也有研究認為長期失眠導緻的精神心理因素及醛固酮分泌增多也是影響血壓控制的重要原因。

一項納入4810名32~59歲受試者的研究發現,經過8~10年時間的随訪後,睡眠時間短于5 h的受試者高血壓的發生率是對照組的2.1倍。此外,睡眠過程中的血壓異常是多種疾病的風險因素,當夜間血壓值下降幅度低于5%時,患心血管病的風險增加20%。且夜間的血壓值異常會使病死率提高1.67倍。

2、失眠與冠心病

失眠患者交感神經亢進、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素軸紊亂及炎症因子的參與,可能會使冠心病患者的血壓、心率、血小闆聚集和血液黏稠度增加,心室顫動阈值降低及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降低,從而引起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近期研究發現失眠引發的冠心病可能與褪黑素失調有關。褪黑素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抗高血壓和可能的降脂作用,對心髒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可明顯減少心肌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心室顫動的發生,改善缺血後心肌收縮功能的恢複,保護心肌線粒體的結構完整性等作用。

3、失眠與心力衰竭

調查研究發現有一半以上的心衰患者受到失眠的影響,其中睡眠維持障礙最為常見。失眠與心衰之間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其可能機制為失眠導緻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外周血管收縮,回心血量增加,導緻心髒前負荷增加,心衰症狀加重。睡眠質量差還可導緻機體恢複不佳,應激能力降低,機體抵抗能力下降,易緻肺部感染,加重心衰症狀。

4、失眠與心理問題

失眠與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的發病率密切相關,有研究顯示失眠可使抑郁的發病風險達到2.2~5.3倍,也是抑郁的前兆或加重的影響因素。因此失眠在影響患者心理狀況的同時會間接影響心血管系統。失眠與心理問題對心血管病患者來說都是一種應激,兩種應激加諸一身,更易加重病情。除了上述失眠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之外,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可引起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系統血管阻力增加、兒茶酚胺釋放和冠狀動脈血管舒縮反應,從而加重心血管疾病。有臨床幹預研究顯示,睡眠在心血管疾病合并焦慮患者中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當失眠得到控制後,心血管疾病合并焦慮的發病率可減少1/3。

四、心血管疾病共病失眠的診斷與治療

在心血管科主訴失眠的患者并不鮮見,而其往往合并症狀較多,因此臨床醫師在量化的診斷标準的基礎上,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是否采用自評量表(PSQI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問卷等)、睡眠日記、神經心理學測驗量表和多導睡眠圖等客觀評價工具進行診斷與鑒别診斷。

調查顯示,頭痛頭暈、心悸氣促是導緻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的主要因素。因此首先需積極控制原發病,進行優化的治療方案,并排除其他可繼發失眠的其他系統疾病,盡量避免或減少影響睡眠的藥物應用。

失眠的幹預方法可分為非藥物治療與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主要包括心理行為治療、飲食療法等,并強調睡眠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可先嘗試非藥物治療,必要時開展藥物治療。雖然苯二氮卓類藥物如艾司唑侖、阿普唑侖、地西泮、勞拉西泮、咪哒唑侖等仍然廣泛應用于臨床,但基于療效和安全性,新型非苯二氮卓類藥物已經成為首選的鎮靜催眠藥物,包括唑吡坦、佐匹克隆和紮來普隆。給藥需把握利益與風險的平衡,需遵循“按需治療”和“小劑量間斷”使用鎮靜催眠藥物的治療原則,推薦間歇給藥的頻率為每周3~5次。此外,褪黑素和褪黑素受體激動劑、抗焦慮抑郁藥物及傳統中醫藥也常常應用于失眠的治療,臨床醫師需将患者個體化并綜合考量,從而給予最适宜的治療處方。

随着醫學模式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心血管醫生開始關注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問題對疾病本身的影響。但失眠對心血管疾病作用的具體機制尚不完全明确,仍需更多的關注與研究。

世界睡眠日,願你有個好睡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