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一天,可以用五個字概括:吃、喝、拉、撒、睡!
雖然這五個字聽起來非常俗氣,但它們确實是人體必需的生理活動路程。
我們日常攝入的各種食物,并不會完全被人體消化和吸收,隻有其中所含的各種營養物質會被吸收,其餘的食物殘渣則會在腸道内變成糞便,積攢到一定程度後,又随着肛門排出了體外。吃喝拉撒這四個字,其實就是人體消化系統運轉的過程!
不過,在生活中,很多人對大便并不是過于重視,在我們看來,那無非就是身體代謝後的廢物,除了長得醜陋、散發出陣陣難聞的氣味之外,對人體沒有任何利用價值。
殊不知,在臨床看來,大便也是身體健康的晴雨表,排便頻率、糞便顔色、形狀等,都能反映出健康問題。
既然如此,真正健康的排便頻率到底是什麼樣的?
首先,我們要明确認識到一點,食物在身體内消化的過程是相當複雜的,從食管進入胃内、從胃部進入腸道、從小腸到大腸,需要相當漫長的時間,且不同食物的消化時間也存在差異。通常,食物進入胃内到胃部排空,大約是2-5小時左右的時間;
接下來,這些被胃打碎的食糜,又會進入小腸内開始吸收,剩餘的食物殘渣則是變成了糞便原型進入大腸,其平均時間大約是3-8小時左右。而食物進入大腸,到形成大便的時間相當緩慢、過程極其複雜,甚至是可以達到17-48小時左右。
也正因如此,在臨床看來,隻要成年人每周大便次數在3次以上,就屬于健康的表現。當然,這并不是一個固定的數據,因為每個人每天進食的食物類型、進食量、腸道敏感程度都不相同,所以排便都沒有固定的次數,隻要養成自己良好的排便習慣即可。
所謂良好的排便習慣,指的就是精确到某一天、某一時間段的排便規律,且一直維持在這一狀态并沒有發生改變。
更為重要的是,自己排出的大便成形、軟硬适中、呈現出黃褐色的狀态,而在這一規律之上,無論你是一天三次還是三天一次大便,都屬于正常的生理表現,這就是腸道健康的信号。
如果隻是偶然一次排便規律發生了變化,比如當天大便次數增多、大便不成型等,這多與飲食因素有關,比如一次性吃下了大量生冷食物、油膩食物等等,都會對腸道造成刺激。在調整飲食結構之後,排便就會逐漸恢複正常,這不需要過于擔心。
但是,相反的,如果之前排便一直都非常規律,近期排便頻率卻突然發生了改變。
比如排便次數越來越頻繁、大便不成型、有腹瀉或便秘問題、有黏液樣糞便排出、有混合樣血便、有裡急後重等等症狀表現,這就是腸道生病的信号,比如慢性腸炎、潰瘍性腸炎、腸癌等,都可能會造成類似症狀出現,患者應當提高警惕,并及時就醫進行相關篩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