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适逢高考,我首先預祝參考學子馬到成功,金榜題名。金榜題名是人生三大喜事之一,筆者今天的貼文,就講一個江西吉安府學子,連續兩次科舉,包攬狀元、榜眼、探花的喜慶故事。
江西的吉安市,位于吉泰盆地,古稱廬陵縣、桓亭縣,後來升級為廬陵郡,吉州、吉安府。廬陵被譽為“文章節義之鄉”,出了歐陽修、楊萬裡、文天祥、解缙等才子。
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間主持了一次科舉。這次科舉發生在建文二年,也就是公元1400年。這次科舉,産生了著名的“吉水中全榜”典故。
這屆科舉,吉水縣學子胡廣中了狀元。胡廣原本是吉水縣人,他的故居現在位于吉安市青原區天玉鎮。我從家鄉永豐縣開車去吉安,就必須經過胡廣的家鄉。
吉水縣學子王艮中了榜眼、廬陵縣學子李貫中了探花。王艮的家鄉,現在位于吉水縣水南鎮帶源村人。李貫原本是廬陵縣宣化鄉人,他的家鄉現在位于吉安縣天河鎮大灣村。
順便說一下吉水名字的來曆:“在吉水縣南,贛江支流,與永豐江合,曲折于灘洲間,狀若吉字,故灘曰吉陽,縣曰吉水。”
曆史上的吉水流域,不僅僅特指吉水縣,還包括如今的永豐縣、吉安縣、青原區、吉州區。李貫雖然是吉安縣人,但是處在廣義上的吉水流域,所以就有“吉水中全榜”的說法。
圖為永豐縣南宋狀元董德元雕像,拍攝于永豐縣狀元文化園。
我的家鄉,在永豐縣藤田鎮。藤田鎮有條河,名叫藤八河。藤八河發源于石馬鎮、流經陶唐、藤田、瑤田、古縣、冠山,白沙、八江,與恩江彙合之後,在吉水縣城南注入贛江。
藤八河,古稱永豐鄉水、永豐江。永豐縣在曆史上,是隸屬于吉水縣的永豐鄉。直到公元1054年,永豐鄉才與吉水縣分家,升級為永豐縣。永豐縣在廣義上來講,也屬于吉水流域。
圖為永豐縣明朝狀元羅倫雕像,拍攝于永豐縣狀元文化園。
永樂二年,也就是公元1404年。曾棨(音:起)帶着他的兩個學生周述、周孟簡,一起去參加科舉。曾棨是永豐縣佐龍鄉龍潭曾家村人。周述、周孟簡是一對親兄弟,他們是吉水縣水田鄉桑園村人。
曾棨家裡窮得叮當響,隻能當家教賺錢度日。曾棨的才學,為周家兄弟的母親看重,被聘為桑園村的教書先生。
圖為永樂二年狀元曾棨,拍攝于永豐縣狀元文化園。
明朝的科舉,一般是三年一次。由于有靖難之役,明成祖的第一次科舉,跟建文帝的科舉,相隔了四年才舉行。
明成祖的第一次科舉,出現了江西的學子霸榜的盛況。我數了一下名單,發現這一屆科舉,有113名江西學子,金榜題名高中進士。
圖為永豐縣清朝狀元劉繹,拍攝于永豐縣狀元文化園。
在江西學子大豐收的情況下,吉安府學子包攬了前七名。狀元是永豐縣學子曾棨,榜眼是曾棨的學生周述,探花是曾棨的學生周孟簡。
朝廷的喜報傳回吉安府,鄉親們皆以“吉水學子兩次中全榜”為榮。周母喜曰:“師父得狀元,我兒得榜眼、探花,師父就是比徒弟厲害!”
圖為永豐縣文物保護單位狀元樓,此樓始建于南宋紹興十八年。
連續兩屆科舉,吉水流域學子,都包攬了狀元、榜眼、探花,這隻是江西科舉全盛期的開始。在明朝的時候,江西的學子在科舉考場上,總是習慣性霸榜。
明朝的時候,吉安府出來的狀元,就有十二個,分别是:胡廣、曾棨、蕭時中、陳循、曾鶴齡、劉俨、彭時、彭教、羅倫、曾彥、羅洪先、劉同升。
圖為永豐縣文物保護單位天章閣,祝江西的學子金榜題名,直入天章。
古代的進士,一般都有翰林院供職的經曆。吉安府的十二個狀元,再加上榜眼、探花,和數以千計的進士。使得明朝的翰林院,大部分是吉安府人。于是乎,就有了“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說法。
吉安府自古多狀元,江西省自古多進士。我在這篇文章的最後,祝江西省的學子,祝吉安市的學子,也像建文二年、永樂二年的科舉一樣,來個金榜題名的大豐收。
本文史料來源:武漢大學出版社《江西進士》,江西人民出版社《廬陵狀元》,《大明一統志》,《江西通志》,《吉安府志》,《吉水縣志》,《永豐縣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