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時期,到了戰國各個諸侯國都設立了宰相的職位,秦統一六國後将宰相作為官制首次确定下來,官名為丞相,主要職能是幫助皇帝處理政事。此後的一千五百年相權逐漸由集權走向分散,由秦朝隻設立左右丞相到明朝相權分散到中書省,因為隻有相權分散才不會威脅到君權。但即使是這樣朱元璋依舊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十一日廢除了丞相制,這是為何呢?廢除丞相制對後世又有哪些影響?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角度來剖析一下朱元璋廢除丞相制的原因:
朱元璋性格使然
朱元璋是曆史上出身最低的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最落魄時甚至當過乞丐,以這樣的身份登上九五之尊,造成了他多疑的性格,深怕身邊有人對窺觑他的皇位。而丞相的權力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要協助皇帝管理一切軍國大事,百官的上奏以及皇帝下發的诏令都要經由丞相的手來上傳下達。丞相的作用在一般的皇帝眼裡肯定是好事,但在多疑的朱元璋看來,這可就是對皇權的最大威脅。加上朱元璋是貧農出身,即使當了皇帝也難改小農思想,想要保住子孫後代鏟除能夠威脅明朝江山的隐患,因此必須廢除丞相制。
相權過于強大
從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确立後,君權和相權之争就是一個一直無法消除的矛盾。兩方一直處于此消彼長的态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但這對于皇帝來說并不是好事,如果皇帝性格懦弱,壓制不住丞相,可能就會出現權相、奸相,這是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況且連朱元璋這麼強悍的皇帝當朝時都能出現胡惟庸這樣的奸相,難保子孫後代不會出個庸君,被奸相篡得朱家天下。
朱元璋廢除丞相制的初衷是為了加強自己的皇權,保障大明江山千秋萬代。但沒有了丞相,對于後世皇帝治理朝政還是有所影響的。
皇帝工作量猛增
丞相的出現就是為了協助君主處理政務,畢竟全國上下那麼多事,光靠君主一個人肯定忙不過來。但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後,原本屬于丞相的工作量就壓倒了皇帝自己身上,每天需要批閱的奏折多達上百封,且政事的輕重緩急要由皇帝自己判斷,十分費心費力。對于朱元璋這樣的工作狂來講,可能還好,但對于後世之君來講,實在是不堪重負,因此才會出現内閣輔助皇帝處理政務。
君權高度集中,沒有約束
君權相權是相輔相成的,丞相監察百官,同時也能約束皇帝,皇帝在丞相的約束下不會做出太荒唐的事。可沒了丞相,皇帝就沒了制約,朝堂變成了皇帝的一言堂。如果遇到聖明之君,皇權集中還算是好事,可若遇到昏庸之君,那皇權集中的弊端就顯現出來了。比如明嘉靖皇帝以藩王身份入繼大統,在登基之前與各位大臣都約定得好好的,要認明孝宗為父,登基之後就翻臉不認賬了,說自己是“繼統不繼嗣”,仍舊以自己的親生父母為父母。由此引發了為期三年的“大禮議”事件。一個剛剛登基并且根基未穩的小皇帝(登基時14歲)都能對朝臣說不,可見廢除丞相制的弊端。
在封建社會早期,皇權集中制可以說是先進的制度,能夠有效地配置社會資源,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但随着社會的發展,到了明清時期,生産力已經高度發展,皇權集中制已經落後了,朱元璋反其道而行之,廢除丞相制讓皇權集中制達到一個高峰,将天下權柄操于一人之手,使得在大明朝不能夠誕生憲政,間接造成中國無法靠自身力量發展出資本主義,這也算是蝴蝶效應了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