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這個社會,人們為了個人發展、養老等各種原因,離開老家去外地長期生活的,越來越多。但畢竟來說,外地與老家的天氣、環境不同,那麼從健康的角度,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呢?如何讓身體更好地适應?如果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況,又該怎麼解決呢?
身體基本适應的問題不大
我們要知道自己的身體具備适應能力。根據《素問心得• 氣交變大論》,人能夠根據周遭環境的變化進行自我調整,以适應一定的變化。加上現代的居住條件大大完善,以及科學技術水平與相應的智能産品的到位,因此,除非去極端環境生活,一般來講,隻要自身身體狀态不是太差或患有特殊疾病,一般可以進行基本的适應。
為了更好地适應,我們該做些什麼?
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列舉了中國古代地理東南西北中各自的特點,“東方生風,南方生熱,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中央生濕,”也由此說明了不同的地理方位或地域環境,可形成不同的地域氣候特點。
各個地域之間的人們為了應對當地的這些特點,由此養成了不同的飲食内容與生活習慣,也形成了體質差異。如《《黃帝内經》“應常不應卒”理論與應用研究》中所說,西北地區地勢偏高,所以陽熱之氣較少,氣候比較寒冷,飲食就偏于辛辣溫熱;東南地區地勢低窪,故陰寒之氣匮乏,氣候偏于溫熱,飲食則偏于甘淡寒涼。
因此,為了更好地适應當地環境, 建議以貼近當地居民日常習慣為目标,逐步調整自己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但在調整節奏上,要注意不要太快,逐步調整即可,否則身體可能一下子适應不了,反而出現水土不服的症狀。另外還要根據自身具體情況來把握,看看怎麼将當地的情況與身體情況相結合,不必完全照搬當地人習慣。
另外,根據《從水土不服說異地養生》,還建議不過于勞累,規律作息,保證足夠睡眠。避免大吃大喝、暴飲暴食,特别對以前少有吃過的食物,要循序漸進,逐漸适應。并建議吃溫熱飲食,因為寒涼會傷脾,而脾功能失常會引發水土不服。對體質較弱的人,到異地前,也可以事先進行一些中醫調理,比如吃陳皮、山藥、黃芩、闆藍根等,可以提高身體免疫力和脾胃的适應能力。
最後要注意的是,針對自己老家與異地的重大差異,提前準備好相應的保護措施。
如從潮濕、溫暖的南方去幹燥寒冷的北方,要注意多喝水,少吃辛辣刺激或容易上火的食物,塗抹更滋潤的護膚品保護皮膚,着裝上保暖和防風都要考慮到,可以考慮在家和辦公室安放加濕器。另外由于北方冬天室外寒氣很重,天黑後最好少外出。還可多吃一些潤燥的食物,如蘿蔔、山藥、蓮藕、銀耳、梨、杏仁等;以及适量吃一些紅肉進行溫補,增強體質。
如從北方去南方呢,則要注意穿通透性好的衣物,保證室内定期通風,保持棉被和衣物的幹燥,常備雨具,注意防曬、防中暑。少吃燥熱的食物,多吃祛濕的食物,如薏米、冬瓜、鲫魚、山藥、綠豆、海帶等。
如果真出現了水土不服,怎麼辦?
根據《《黃帝内經》“應常不應卒”理論與應用研究》,水土不服是指人體發生因地理環境的躍遷時未能及時适應而引起的身體不适症狀,如疲憊、沒有食欲、腹瀉、嘔吐、心悸、胸悶等。
一般最常出現的是胃腸道的不适,所以建議開始以清淡且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通常來說,腸胃會随後進行自動調節,慢慢适應當地環境。根據《水土不服菌先知》腸道菌群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飲食來調節的,當人到了一個新的環境,腸道菌群會根據新的飲食習慣變成新的模式以應對。
如果身體出現明顯症狀,或影響正常生活,可考慮就醫。
但總體來說,大可不必擔心,一般情況下人體都能夠逐步适應。
同時,根據《《黃帝内經》“應常不應卒”理論與應用研究》,水土不服,最好的辦法就是進行鍛煉身體鍛煉,增強機體的适應能力。也就是說,雖然基本都能逐步适應,但身體狀态好的人适應會更快,而身體狀态較差的人适應起來會慢一些。
所以說,當我們從老家來到一個新的地方長期居住,身體會自動去适應環境,不用太擔心會不适應,也可以參考上述的方法讓身體更快去适應。如果真的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症狀,我們隻要加強自身身體素質,等待身體逐步适應就可以啦!
我是@米林四季養生,歡迎關注我,讓我們一起把美食和養生變成一年四季的日常!
參考文獻:
1)劉亞雄,《黃帝内經》“應常不應卒”理論與應用研究,成都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2)鄧玉霞,從水土不服說異地養生,中國中醫藥報,2018.
3)鄧玉霞,水土不服菌先知,中國科學報,2018.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