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無論是在實踐核心素養落地,還是在探索育人方式的變革過程中,評價都越來越凸顯其重要性。近三十年來, 表現性評價在實踐中多有使用,并且逐漸成為評價改革領域的熱點話題。
與傳統的紙筆測試不同,表現性評價沒有一個統一的标準答案, 不僅評價學生行為表現的結果,同時也關注學生行為表現的過程;不僅能評價素養目标,而且能在過程中促使學生素養的形成。
表現性評價的關鍵特征指向了以學生學習為特征的深度學習。那麼我們如何利用表現性評價在課堂中引領和促進深度學習,促使學生素養形成?
本文共4039字,仔細閱讀需11分鐘
表現性評價的三大構成要素
表現性評價是在真實情境當中,運用知識和技能去解決問題,根據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表現,去判斷他是否達到了一定的目标,而這個的目标不是停留在“你知不知道?”“你做的對不對?”,表現性評價沒有唯一标準的答案,需要學生去建構答案。
為什麼我們在課程與教學中要強調表現性評價?第一,表現性評價能評價素養目标;第二,表現性評價的過程能促使學生素養的形成。
如何設計表現性評價?首先我們需要清楚表現性評價的三個構成要素:
指向核心素養的目标;
在情境當中讓學生做事的表現性任務;
記錄和衡量學生素養表現水平的評價工具。
1、适合表現性評價的目标
不同的評價目标,适合不同的評價方法。那麼,什麼樣的目标适合表現性評價呢?有三條準則:
需要持久理解的
處于課程核心的
跨學科的
在衆多的學習目标中,由于目标層次的不同,有的目标指向知識内容隻需要學生熟悉,而有的則需要持久地理解。
“持久地理解”中的“持久”,不是局限在課堂中,也不僅僅局限在學校生活中,而是延伸到整個社會生活,延伸到每一位學生的終身學習。其中的“理解”,即學生擁有超越教科書知識與技能的某種東西——那是學生真正得到的能力。所以,需要持久理解的目标往往是那些居于課程核心的目标。
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很多教師把學生的大部分時間花在了課程的外圍而不是内核。如果課堂上給學生設計的學習任務以及在課後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是傳統的紙筆考試或考查,就是把學生的時間花在了課程的外圍;如果是讓學生自己建構答案的表現性評價,才有可能把學生的時間花在課程的内核。
換言之,适合表現型評價的目标即那些客觀紙筆測驗測不了的目标,例如語文學科中的朗讀、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數學學科中的實踐與應用;藝術學科的作品創作、表演等。
在高中課标中,各學科也有關于表現性評價的要求,如語文學科:喜歡欣賞文學作品,借助聯想和想象豐富自己對文學作品的體驗和感受,能品味語言,感受語言的美;能運用多種形式表達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能對具體作品做出評論。
再如數學學科:能夠運用數學建模的一般方法和相關知識,創造性地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問題。
2、表現性任務
麥克泰将表現性任務定義為要求學生建構一個多方面的反應、創建産品或制作演示等的任何學習活動或評價——換句話說,學以緻用。
表現性任務包含情境、角色、挑戰/目标、表現/産品、受衆五個要素,中小學教師在設計表現性任務時從這五個要素出發進行思考。
例如在這樣一個例子中,出示了任務情境和要求,學生扮演的角色是記者,受衆為報刊的讀者,而産品為一篇完整的文學評析論文。
【任務情境】
你是一名記者,正在研究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戰争中返回的退伍軍人所患的一種疾病--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在你的研究中,你發現PTSD有許多别名(比如炮彈休克和戰鬥疲勞),并且在戰争中被記錄了幾十年。你發現海明威寫過一些關于這個主題的短篇故事和小說。你決定把海明威的作品與如今的研究聯系起來,寫一篇文章,發表在報刊上。
【具體要求】
1、閱讀下列三篇海明威小說中的兩篇:《士兵之家》《在另一個國度》《橋邊的老人》;
2、閱讀下列兩篇文章中的一篇:《專家:退伍軍人的創傷後應激障礙,暴力問題日益嚴重》《海明威論戰争及其後果》
3、直接引用兩篇海明威小說以及你所讀的文章中的話,撰寫一篇論文,解釋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是如何反映軍人的戰争經曆的。确保回答以下基本問題,這些作品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什麼方面?這兩篇短篇小說是如何表達戰争給人帶來的隐性創傷的?
4、使用評分規則為同伴的寫作提供反饋并接收同伴的反饋。提交一篇完整的文學評析論文。
和所有的評價任務一樣,表現性任務是為了檢測學生在特定目标下的達成情況而設計的作業,旨在引發學生的表現行為,從而收集學生表現的證據,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依據。
3、評價工具
表現性評價要求學生建構反應、完成任務、展示能力,而不是選擇一個現成的答案;并且表現性評價不僅評價學生行為表現的結果,同時也關注學生行為表現的過程。
表現性評價與選擇題的評分不同,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而隻有答案的标準,需要評價者根據事先設置好的評分規則,依靠自身的經驗和智慧來決定學生表現的可接受程度。
評價工具的類型很多,在課程教學中有以下四種常見的評價工具:
(1)核查表
(2)等級量表
(3)整體性評分規則
(4)分析性評分規則
表現性評價如何促進深度學習?在教學中我們要踐行深度學習。深度學習追求以學生為學習中心,學生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而教師引起、維持、促進學習者學習。
怎樣将深度學習的理念落實到課堂教學當中,其中一個抓手就是表現性評價。怎樣利用表現性評價落實深度學習呢?基于已有的研究和自己的理解,我建構了這樣一個框架:
評價的三大要素都指向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評價任務、表現目标和評分規則都需要保持一緻性。對于高質量的表現性評價,我們建構了四個維度,十條指标:
從建構的維度和指标上來看,我們能看到高質量表現性評價和深度學習的内在追求是一緻的。表現性評價應該是指向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在評價的過程中應該是更好的促進學生素養的形成,而不僅僅是給學生簡單的評分定級。
用表現性評價促進深度學習首先就要确保學生卷入評價全過程,一定要讓學生在評價當中發揮學習主體和評價主體的作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表現性任務驅動學生升讀學習
如何讓表現性任務驅動學生深度學習?首先,我們要讓任務具有驅動的能力、特質。
在表現性任務的每個要素上都要求能夠驅動學生的深度學習:
第一就是情境。讓學生知道學習某一單元、主題,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還具有實際作用,能解決真實的問題,以此來引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激發學習興趣。
第二是角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積極扮演角色,完成任務,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并在習題中呈現出來。
第三是受衆。學生要能夠得到受衆在作品、表現當中的反饋。
第四是挑戰或要求。在任務當中必須能讓學生清晰知道他要做什麼。
第五是作品或表現。讓學生知道這樣的任務他去“跳一跳”能夠“夠得着”,能夠完成。
2、評分規則引領和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無論在為學習的評價中,還是對學習的評價中,我們希望評分規則能發揮以下功能:幫助學生理解“什麼樣的表現是好的表現?”“我現在的表現怎樣?”以及“下一步要做什麼?”。幫助教師做出公正的判斷,做出更好的教學決策促進教師與學生和家長之間的交流。
評價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的評價怎麼樣才能更好檢測學生素養水平,同時更好促進學生素養的生成,應該讓學生自己能夠回答三個問題:
我要去哪裡?
我現在哪裡?
我如何縮短距離?
如果學生自己能夠去回答、解決這些問題,素養的養成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如果這些問題學生自己不會回答,素養也就不可能養成。
如果學生不能很好地回答三個問題,同伴和教師應該如何做呢?
在課堂教學當中,在教育活動的開展當中,我們不僅要給學生提供自我評價、自我反思的機會,還要給學生提供自我評價、自我反思的支架和指導。
當有些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怎樣去給學生提供描述性反饋,發揮課堂評價的GPS作用?這才是評價如何促進深度學習更重要的方面。評價不是給一個結果,更重要的是在過程當中促進學生學習。
這是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佟檸等教師開發出的地理學科“區域可持續發展”模塊的一個分析性評分規則。
這四個水平實際上就是學生的學習進階,就是我們的認知地圖。這樣的一個評分規則,構成要素包括維度、評分等級以及每一個矩陣裡面的描述符。具體描述了學生在這樣一個任務上素養目标的不同表現水平,以及反映了學生的學習進階。
通過這個工具一方面記錄和衡量學生的表現,更重要的是引領學生學習,幫助學生自己逐漸可以自己回答以上三個問題,讓學生據此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反思,進行自我學習管理。
評分規則引領并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要讓學生深度卷入評價的全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讓學生參與評分規則的制訂。往往教師在備課時就已經開發出一套評分規則,但是在課堂中實施時,不應該把已經開發好的評分規則直接呈現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一起參與評分規則的制訂。
評分規則事實上是在前面内容的教與學的過程當中慢慢形成的。例如學習議論文寫作,前面會學習一些好的文本範例,學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和學生讨論好的議論文是什麼樣子。學生基于前面對文本的學習進行小組讨論和反思提煉,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是評分規則。學生隻有理解了評分規則,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進行反思,達成目标。
第二,讓學生有機會學習評分規則的内涵。如果學生不理解評分規則的内涵,那麼就發揮不了評分規則促進學習的作用。
第三,盡可能提供各個水平的表現樣例。文字的描述可能無法完全讓學生理解,因此要給學生提供表現樣例。教師可以在往屆學生的作品或表現中挑選出與各個水平相符的樣例,提供給學生參考學習。
第四,讓學生運用評分規則管理學習。教師要指導學生,讓學生能夠運用評分規則這個工具管理學習,發揮評分規則的GPS作用,為學生導航,讓學生根據評分規則進行自我定位,為下一步學習進行合理規劃。
第五,讓學生運用評分規則進行自評和互評。借助具體的評分規則,學生在小組合作時結合同伴的具體表現,能進行比較好的描述性評價。
課堂評價就像GPS,引領着教與學的展開。每個教師都是質量監測員,既要學會教學,更要學會評價。教師要學會将表現性評價鑲嵌在課堂教學中,引領展開深度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素養。
作者 | 周文葉 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系主任、教授
來源 | 本文整理自教研網《“雙新”背景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讨交流活動》
編輯 | 王璐
統籌 | 孫習涵
版權說明:本文為思維智彙原創稿件,轉載請注明作者及來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