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我有點開心

我有點開心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2-24 03:05:58

我有點開心(你怎麼有點開心)1

最近兩期《脫口秀大會》的主題是:沒關系,我也有“病”。

面對難以幽默化處理的心理主題,許多演員選擇避開複雜的心路曆程,花式分享起了各類顔值焦慮,調侃起自己的外貌與經曆。

演員Rock選擇認真分享起了自己确診抑郁症的經曆,幽默搞笑之餘,也給了我們一個了解抑郁患者世界的機會。

我有點開心(你怎麼有點開心)2

我有點開心(你怎麼有點開心)3

“這一期都在讨論病啊,我也就趕緊去了趟醫院,确診了一下。我、抑郁症。當然一些熟悉我的朋友,肯定就在想,才确診啊……”

Rock的段子和往常一樣,帶點中年人喪喪的視角,四平八穩、徐徐道來。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真誠地認為自己沒病,隻是氣質比較憂郁。直到在醫院填完量表,在醫生那裡确診。

我有點開心(你怎麼有點開心)4

像Rock一樣,得到診斷後才意識到自己“病了”的,其實不在少數。

80年代心理學家就發現,在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下,較于其他國家,國人更傾向于通過身體表達情緒。對于情緒生病這件事,我們往往是後知後覺的。

我們文化中常把心理問題與個人的精神素質聯系起來,認為患上心理類疾病就是想不開,甚至貼上“承受能力差”、“意志薄弱”的個人标簽,這些對疾病的污名化進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病恥感。

甚至有些時候,這些最大的惡意和誤解,就來自于身邊最親近的家人朋友:“你才多大,知道什麼是抑郁嗎”“差不多得了,搞這些有的沒的幹嘛?”“抑郁的人,會是你這個樣子嗎”

人們能理解骨折的人無法走路,卻理解不了抑郁的人無力生活。家人朋友的不理解、不在意甚至羞辱,無異于在傷口上撒鹽。

我有點開心(你怎麼有點開心)5

像抑郁症之類的情緒障礙,除了會帶來心境上的變化,本質上它更是一個“大腦的問題”,需要及時的醫療幹預。而社會對患病群體的刻闆印象和對心理問題的污名化阻礙了人們尋求專業幫助的步伐,願意主動就診的病患隻有10%左右。

早在前兩季的節目中,Rock就出現了一些抑郁患者的典型特征:心境低下,行動力差,甚至有一次錄制遲到,直接影響了整個節目流程。

在舞台上,他也提到了自己的猶豫:“我也很害怕,就是害怕看到大家這種眼神,害怕自己從此被貼上一個抑郁的标簽……”

我有點開心(你怎麼有點開心)6

簡單描述情緒患者面臨的困境後,Rock說起了抑郁給他帶來的困擾:

“抑郁給我帶來最大的困擾就是。他會讓我失去行動力,就有時候就隻能躺着什麼都不想做。”

“但你知道,懶和抑郁是有區别的。懶人躺着的時候,臉上是有笑容的。”

“而抑郁的人,臉上沒有笑容。”

Rock口中的“失去行動力”,在學術上被稱為低動力症狀,國際疾病分類(ICD-10)指出它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狀。内在動力的缺乏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能力,并造成患者社會價值缺失。

我有點開心(你怎麼有點開心)7

和Rock低動力症狀密不可分的,還有住在他腦子裡的“易立競”。

“你覺得你的生活有意義嗎?你覺得你是個有價值的人嗎?你覺得你做的事有意義嗎?你有想過失敗的後果嗎?”

在腦海中“易立競”的輪番拷打之下,Rock做事的動力更低了,隻想舉手投降,翻身睡去。像Rock一樣,總是否定自己,懷疑一切意義的思維方式,被稱為反刍思維(rumination),屬于認知扭曲的一種。

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艾倫·貝克(A.T. Beck)在和抑郁症患者的接觸中首次發現: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往往會極易忽略自己的積極屬性,并認為他們的所作所為是毫無意義的。

貝克将其中一些患者的偏見稱為“自動思考”。顯然,這種帶有偏見的信息處理方式極易引發恐懼和焦慮的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又加強了認知扭曲的發生,可能會加重人們的不良情緒和軀體反應,形成惡性循環,乃至影響一些患者接受治療的效果。

研究人員提出,對于被診斷為抑郁症的患者,可以檢測他們的認知扭曲程度,幫助醫生決定治療方案的重心是放在軀體症狀,還是扭曲性思維上。

我有點開心(你怎麼有點開心)8

我有點開心(你怎麼有點開心)9

除了Rock,演員程璐也用段子演繹出了大衆對心理診療的抗拒:“去看心理醫生的時候,會戴上口罩帽子,裡三層外三層;我來醫院不是來看心理醫生的,我隻是不孕不育啊……”

段子好笑,卻也是事實。

我有點開心(你怎麼有點開心)10

在污名化和病恥感的雙重作用下,許多患者更加難以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甯願承認自己不孕不育,也不願意說出自己需要幫助。甚至認為看醫生就意味着自己不正常,是一件見不得人的事情。

精神心理疾病其實是和感冒一樣的普遍存在,每個人都有患上精神心理疾病的可能。患病的可能就是我們的親人、朋友、同事,需要做的,就是去尋求專業幫助。

我有點開心(你怎麼有點開心)11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我們該給心理障礙松松綁了。正如比賽的題目《沒關系,我也有“病”》起的一樣,把心理疾病看做正常疾病的一種,既不排斥,也不神化。

心理疾病給人類帶來了各種困擾,但并非不可戰勝。大部分患者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進行規範治療,就可以控制住大部分心理疾病的核心症狀,減輕傷害,并逐步恢複社會功能。

| 藥物治療

心理疾病的主要臨床症狀與一系列神經網絡的異常活動相關,基于不同學說,或根據化學結構的不同,治療藥物分成了幾類,精神科醫生會根據不同患者個體化的需求。

盡管心理疾病藥物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副作用(如口幹、惡心),但經過多年的研發和實踐,大部分患者在醫囑下用藥都是安全的,并且不良反應一般會随着服藥時長慢慢減輕。

| 心理治療

認知行為療法、支持性心理治療、放松訓練等心理治療方式對心理疾病都有不錯的效果。其中認知行為療法(CBT)是目前一種較為常用的治療方法,它是一種短程的心理治療方法。

CBT通過改變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影響患者的感受和行為。已有研究證實,CBT可以作為藥物治療的有益輔助治療手段之一,全面改善臨床症狀。

心理疾病的主要治療手段是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而多學科合作的綜合性治療,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我有點開心(你怎麼有點開心)12

最後想告訴大家,心理疾病隻是一份醫學診斷,它并不是人生審判。希望每一位被心理疾病困擾的人,都能夠勇敢地去面對,并積極尋求幫助。

因為看見,就是治愈的開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