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養生太假真實案例

養生太假真實案例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8-01 09:08:51

  前不久,“酸堿體質理論”在美國被判為騙局。美國聖地亞哥法庭判決“酸堿體質理論”創始人羅伯特·歐·揚賠償一名癌症患者1.05億美元。此事一經報道立刻引起廣泛關注。

  “酸堿體質理論”不僅在美國産生了影響,在中國的“市場”也不小。在自媒體平台,支持“酸堿體質理論”的文章為數不少。

  可騙局終究是騙局,總有真相大白的一天。為了戳破僞科學的騙局,《法制日報》記者梳理了近年來被曝光的僞科學和養生騙局,詳細調查了其産生和傳播的過程以及試圖達到的目的。

  養生太假真實案例(養生騙局層出不窮)(1)

  資料圖 李嘉 制圖

  養生騙局層出不窮

  “酸堿體質理論”這一騙局一經揭穿,立刻引起軒然大波。盡管這一說法曾多次被質疑,但以“弱堿性有益健康”為商業噱頭的産品仍然層出不窮。

  比如,有文章稱,X染色體耐酸,Y染色體耐堿,這是酸堿調理影響生男生女的說法;根據酸堿體質理論,痛風患者尿酸指标高,小蘇打水呈堿性,因此喝小蘇打水能夠調節尿酸;腫瘤病人體質是酸性的……基于“弱堿性有益健康”産生了許多相關産品,時至今日,這些産品的銷量依然可觀。

  “酸堿體質理論”騙局真正被揭穿,是因為美國一位癌症患者被這套說法忽悠,放棄了正規的化療,而是采用羅伯特·歐·揚的堿性療法治療,最終導緻癌症病情發展到Ⅳ期。實際上,所謂的堿性療法,隻是在靜脈注射的藥物中添加堿性的小蘇打而已。結果,羅伯特·歐·揚被告上法庭,被判巨額賠償。

  近年來,各類養生騙局不在少數,也有不少“養生專家”被曝光。

  2000年9月30日,胡萬林因犯非法行醫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5年。胡萬林治病的核心理論是:人生百病皆因水,病了的人就該用芒硝強行“脫水”;

  台灣“排毒教父”林光常的理論是“生吃”“不喝煮開的水”“牛奶是牛喝的,不是人喝的”,忽悠癌症患者放棄化療,而吃他的排毒餐;

  保健類圖書暢銷作家張悟本在《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中誇大食療的功效,将食療神化,認為多喝綠豆湯、吃生茄子和生蘿蔔,不僅防病,還能治病;

  暢銷書《不生病的智慧》《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醫生》《溫度決定生老病死》的作家馬悅淩提出用泥鳅治療漸凍症的辦法,受到各方質疑。在國内科學傳播公益團體“科學松鼠會”的網站上,标簽中含有馬悅淩的有12篇,這些文章一一駁斥了馬悅淩的溫度緻病、補血治病、漸凍人治療等觀點……

  這些“養生專家”大都有一套看似成熟的理論,甚至會出書宣傳介紹自己救人的案例和理論等,環環的套路讓人們防不勝防,終緻迷信。

  中老年人更易關注轉發

  “完全不感興趣。”問及對于養生類文章是否感興趣時,北京一家媒體的編輯何奔這樣回答。在他看來,這類文章有很多說法都不合理。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大多數年輕人對此并不熱衷,但其父輩和祖輩的态度卻常常相反,他們不僅十分關注,并且出于“熱心”和“關愛”,還常常會進行有針對性的轉發。

  “對于這些養生類的知識,我都是當作騷擾信息來看,但是我媽媽不這樣覺得,她每天都看類似的東西,也許和步入中年有關系吧。”北京某高校的在讀學生王世傑告訴記者。

  王世傑說,盡管他對這些所謂的養生文章不感興趣,但是經常收到相關信息,大多都是長輩發來的。

  何奔告訴記者,對于未經求證的信息,他不會轉發。對于其他人轉發的一些所謂養生文章,他大多置之不理,因為轉發這些的大多是年齡偏大的人群。“如果是我父母轉發的,我會求證一下這個知識,看其是否科學,避免他們上當受騙,也會提醒他們這些說法是錯誤的,别再轉發”。

  在北京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韓英也時常遇到類似情形。她的叔叔已經退休幾年了,特别在意養生,每天都在微信群裡轉發一些關于養生的文章。最近,韓英的叔叔就轉發了“一旦查出尿酸高,謹記三句話,喝好四種水”“16個健康警戒線全劃出來了,壽命長短由它決定”“半夜容易醒的人,是這裡堵住了”等文章。

  “這些養生文章的說法是否真實,大多無從考證。”韓英說。

  養生文章大多是廣告

  現在,群衆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人們關注的重點由“吃得好”逐漸轉向“吃得健康”,健康、養生成為大衆關注的話題。人們關注點的轉移,也帶火了養生市場。那麼,養生類文章究竟有多火呢?新浪輿情披露的數據顯示,平均每天就有超過4萬條有關養生的信息,其中微信和微博是最主要的信息來源。

  那麼,這些被廣泛轉發的所謂養生類文章究竟是怎樣産生的?據調查,形形色色的養生類文章其實摻雜着不少水分:有的養生類文章其實是為了追求點擊率而制造的虛假養生學、有的養生類文章其實是推銷保健品的廣告。

  記者随機挑選幾篇關于養生的文章,試圖查找文章中提及的專業期刊的文章,但幾乎很難查到與之對應的來源文章。

  對此,北京某醫學院校的學生張磊告訴記者:“自媒體不是科研單位,一些養生類文章中出現的知識大多是引用其他文章或者其他自媒體引用過的,然後直接抄襲,隻要能顯得有依據就可以了,當然也有可能會斷章取義。比如,一些公衆号在寫文章時隻選擇對其有利的那部分内容,所以很難查到對應文章。”

  張磊告訴記者,他的很多朋友都創建有類似的科普類公衆号,操作模式大多是找到幾篇相關文章,略作改動,加上廣告然後發布出去。

  記者聯系到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此類公号的小編,這一公衆号由一家醫療機構創辦,而日常打理維護是外包到這名小編所在的公司。當被問及如何寫出看似“旁征博引”的養生文章時,這名小編說:“我們通過網絡獲取資料,然後進行加工,最後以合理的方式呈現給大衆,合情合理就行,當然也會考慮真實性,不會誤導讀者。這也是客戶給我們提的要求,對于發的主題和廣告是有要求的,但是對具體内容不會提出意見,和醫療養生相關即可。”

  來源:法制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