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市宛城區發展思路?中午接到一個電話,是村扶貧車間承建方打來的,說圖紙設計需要知道車間選址的那塊地四周長度,還補充說不必太精确,大差不差就行我答應馬上給他問問,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南陽市宛城區發展思路?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中午接到一個電話,是村扶貧車間承建方打來的,說圖紙設計需要知道車間選址的那塊地四周長度,還補充說不必太精确,大差不差就行。我答應馬上給他問問。
這塊地是張獻忠支書所在自然村的地,想必他知道,我便打通了他的電話。他說隻知道地的畝數,這會兒他正在外邊辦件關緊事兒,沒在村裡,問我急不急,下午去量怎麼樣。還沒等我回答,他又說:“王隊長稍等,既然中午休息時人家打來電話,肯定急了,再說扶貧車間建設也事不宜遲,我這就安排人去丈量。”
用老百姓的話說,不過是“一袋煙”工夫,張書記就把詳細的數字報來了:南邊長67米、北邊76米、東邊138米、西邊129米。
真夠神速的!我為村幹部超強的執行力而驚歎——沒在家也不耽誤辦事,克服困難也要去辦。我要為村幹部及其委托的村民雷厲風行的辦事作風、馬上辦的辦事效率而點贊!
我馬上回複承建方,事情已經是圓滿了。
然而,下午見到張支書,了解到一些細節後,我不僅平添了許多對村民群衆的敬意,而且陷入了對自身的深刻反思。
原來,張書記委托的是村民梁寸,當時梁寸的兒子病得厲害,他和妻子正在鄉衛生院陪護孩子打吊針,同村好友易米前去探望也在現場。接到電話後,梁寸并沒有因陪護孩子而畏難,隻是嘟囔一句“往哪兒找尺子呢”。
“這個容易,成年人一公式一跪是一尺,量出三下是一米”,易米說着,順手撿來一吊針皮管,伸手量好并截出一米長度來。
受此啟發,梁寸恍然大悟,說:“咳,我被孩子的病焦迷了,哪用這麼複雜,一般人正常走路步幅是75厘米,邁大步正好是1米。我們走吧。”
梁寸簡單地給妻子囑托一聲後,拉上易米,快步下樓,跨上摩托,一溜煙跑去丈量了。
事兒到這裡,就不隻是圓滿了,用時下一流行語就是——完美!
我不知道說什麼好,隻有對兩位村民肅然起敬的份兒了。倒不是說他們的“方法”有多新奇、有多創意,這方法本身就是勞動人民在生産實踐中創造的。最難能可貴的,是從兩位村民身上反映出來的,也為大多數基層幹部群衆所具備的一種行事風格、一種辦事作風,更是一種品質、一種精神:幹事不問為什麼,不分分内分外,而是欣然從命,積極承擔,從來不去問“為啥交給我辦?”,也不會去想“該不該我幹”;接到任務就馬上行動,立即執行,絕不拖泥帶水,慢慢騰騰;有困難就積極克服,家裡事可以放到一邊,絕不瞻前顧後,患得患失;條件受限則開動腦筋,主動作為,絕不推三阻四,怨聲載道……反觀自身,在機關工作久了,駐村工作也習慣于按部就班、四平八穩,有困難就犯愁,條件差就埋怨,事一急就心急,多一事就心煩……還想替人家盤問“丈量”的事是不是該“我”幹,眉頭上總是帶着問号、皺着“褶子”。也總愛找理由、尋借口、講條件、推責任,似乎“不在家”事就可以不幹,“孩子有病”就可以推诿,“沒尺子”就可以不丈量……
相比之下,高低立現。我為自己的作風深感愧疚起來,由此也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當前我市開展“幹部作風整頓年”活動,以及扶貧領域幹部作風建設,是多麼的必要。
駐村扶貧工作本來就是困難多多、障礙重重,環境惡劣、條件艱苦,如果駐村是來享福,組織上還派咱下來鍛煉個啥?如果要等條件成熟了,裝備配齊了,事兒湊手了,困難别人幫你解決了,那還用我來幹甚?如果總是在等、靠、要,避、推、退,如何能行?
我想到了領導常講的一句話——隻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此時此刻,我腦洞大開了,工作中哪有多少困難,隻有腦中存困難太多的人。我也突然覺醒,心裡踏實下來了,精神振作上來了,信心堅定起來了。
駐村扶貧,我準備好了,請組織放心。
(南陽市委宣傳部派駐宛城區黃台崗鎮羅莊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王鴻鋼供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