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對每個中國人而言都是特别的。如今春節将至,這些專屬于春節的冷知識,你知道嗎?
1、春節從前不叫“春節”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節,而叫元旦。辛亥革命後采用公曆記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國民黨曾試圖廢除春節,但是被中國人民強烈抵制後以失敗告終。
2、“春節”從前不是節日
中國曆史上的“春節”一詞,不是節日,而是特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後漢書·楊震傳》中有載:“春節未雨,百僚焦心,而繕修不止,誠緻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時,“春節”是泛指整個春季。
黃金萬兩
3、春節有狹義、廣義之分
現今狹義的春節一般指中國農曆年的歲首,即農曆正月初一。民間廣義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
虎門神
4、春節的時間(農曆正月初一)在公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遊動
“最早的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的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個月。
根據曆法計算,如果農曆不進行人為調整的話,2319年2月21日将迎來“史上最晚春節”,此前春節最遲出現在公曆2月20日,為1920年和1985年。
五子奪魁
5、春節可能過兩個
閏春節,又稱“閏正月”,從公元 1645 年使用曆理置閏制開始,到公元 2800 年,農曆閏正月隻發生 6 次,其年份分别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
嗯。最近一次要等到 2262 年,我們沒緣分碰見了。
碰到這種情況,原則上春節過第一個正月的,不過也有過兩次的。
歲朝如意
6、大年三十也會在“二十九”
一個月沒有30天,這在農曆中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現行農曆是根據地球、月亮、太陽三者運行的天文數據來安排的,必須每個月的初一看不到月亮任何明亮的部分,也就是“朔”。
而事實上,月亮從圓到缺的時間,平均周期是29.53天,安排月份的天數必須是整數,這就導緻了大月、小月的出現,便會發生某個月擁有30天,某個月29天的情況。
如果這個月剛好是臘月,那麼這一年(農曆)就沒有大年三十了,除夕也就提前到了臘月二十九。
花開富貴
7、春節每天慶祝内容都不同
春節雖然是一個整體性的習俗,但是每天的慶祝内容卻不相同。從初一到初七,分别是雞日、犬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和人日。傳說女娲先用六天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積累了經驗後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所以,初七為什麼要上班?!
招财進寶
8、春節不隻中國有
世界上除了中國之外,還有很多國家将農曆新年列為法定假期,分别是:韓國、朝鮮、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毛裡求斯、緬甸、文萊。另外,以前的日本也過農曆新年,但明治維新後廢除了農曆,節日也直接搬至陽曆。
木版年畫 财神
9、壓歲錢其實不是“錢”
壓歲錢其實不是“錢”,而是鑄成錢币形狀的辟邪品。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夜裡出來害人,壓祟錢就是專門用來吓走這貨的。
洪福齊天
10、“福”字倒貼有講究
大門上的“福”字不能倒貼,在民俗傳統中,水缸、垃圾箱和櫃子才要倒貼福字。為了避諱在倒水和倒垃圾時把家裡的福氣倒走,便在這兩處倒貼福字,巧用“福至”來抵消“福去”。
上官下财
11、最早的爆竹真的是竹子
關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記載見于南朝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當時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裡燒,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而新年起床第一件事也是爆竹。
以後火藥出現,人們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燒,産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漢族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
五福臨門
12、正月不理發
“正月不理發”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黃帝内經》“四氣調神大論”中認為春天應該讓頭發散開自由生長,而不該剪斷,診察發爪可以斷重病、決生死,但“剃頭死舅舅”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啦。
和氣吉祥
13、拜年抱拳有學問
男子拜年抱拳要“左抱右”,中國傳統習慣尚左貶右,所以抱拳時要用左手包右手,此謂“吉拜”;如果右手包左手,則稱為“哀拳”,是向别人報喪或求饒時使用的手勢。女性抱拳則相反。
這些冷知識你都知道嗎?和小夥伴一起漲姿勢吧?
來源:科普中國(ID:Science_China)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