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經》系列文章之三十六
22章“曲則全”、23章“希言自然”、24章“企者不立”内容上是一氣呵成的。
此章的主旨仍舊是強調修身,強調“道”在現實生活中具體運用會産生的效果。老子《帛書》甲本把第24章的内容放在第22章“曲則全”的前面,仔細思量有一定道理。
内容的順序應該是,老子首先提出“企者不立”等内容,通過肯定修身過程中實施六種行為将會産生的惡劣後果,告誡修道之人不要為之;接着,老子在第22章使用常用的辯證思維,闡述修道之人做人做事時,要由此及彼、由外及内、由現象到本質的修煉過程,同時使用否定的句式再次重申“不自見故明”的修行效果;修道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第23章的“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的效應,實現君民皆循道而為的理想。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從内容分析,自我要摒棄的行為有固執己見、自以為是、自我炫耀和狂妄自大,這些行為體現在修身上主要是自我意識的膨脹,自我約束力太差導緻的,從修身的層面強調的對象最好是自己,是特殊的個體。
二是24章和22章的編排結構完全一緻。24章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要求的修身對象是所有人,“自見者不明”等四句強調的是自我個體。22章的“曲則全”等六句要求的修身對象也是所有人,“不自見故明”等四句強調的是自我個體。老子《帛書》甲本将24章的内容放在22章的前面成為一個完整的部分,也許,老子的原始稿件就是這樣的編排。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這段話的解讀可以參閱第34講《委曲求全是為人處世取勝的法寶(續)》裡的“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無功,不自矜故能長”的意思解讀。這兩段話的内容完全一緻,隻是表述方式不同,重在修身和慎獨上。
南懷瑾大師認為,這幾句話應用到領帶幹部的自律與嚴格要求上是最合适的名言警句。
這幾句話和剛剛召開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的主題“全面從嚴治黨”太切合了。如果全國的領導幹部和黨員能夠真正認識到“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對自身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道德經》的功勞就大了。老子當初撰寫《道德經》的目的在2千多年後可以實現喽!
“其在道也。曰:馀食贅形,物或惡之”。“贅”指多餘的、瘤子的意思,我們經常形容肥胖者是一身贅肉。“馀食贅形,物或惡之”是指多于的飯食和身體上多于的贅肉,都是讓人讨厭的事物。
現代社會裡,很多人為了減去身上多餘的贅肉,保持健美的身材,不惜流汗節食,所以說,馀食贅形是多麼讓人讨厭啊!上述的“企者、跨者、自見、自是、自伐和自矜”都是令人厭惡的“馀食贅形”,所以,老子最後進行了點評,“故有道者不處”,有道之人通常會遠離這些行為,視為洪水猛獸般的“馀食贅形”。
24章通行本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馀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老子《帛書》甲本原文
炊者不立,自視(示)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