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每一位讀者的點贊和關注,感恩!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出自《莊子·内篇》,意思是說世上事物紛繁複雜,隻要反複實踐,掌握了它的客觀規律,就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迎刃而解。
張居正
張居正胸懷濟世經邦之志,從他登上内閣首輔之位那天起便立志要輔助年幼的皇帝朱翊鈞開創大明盛世,挽救明朝頹勢于不倒。他既要推行改革整頓吏治和經濟又要取悅于皇帝,說白了就是要取悅李太後,因皇帝還是個孩子,一應大權全在李太後的掌控之中。以李太後為代表的皇親國戚本身也是天下百官的一部份,包括張居正自己的親朋好友也不例外。張居正的才能豈是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将帥之才可比,他是在與老天博弈,率土之濱全都成了他的棋子,其複雜程度和難度常人難以想象。
張居正在這錯縱複雜、撲朔迷離的政治環境中還能象庖丁一樣不但遊刃有餘,還能按自己的意願實現自己的政治意圖,不能不說是大明王朝曆史的一個奇迹。
正人先正己巴結權貴曆來是喜好鑽營之苟且小人的一大能事,張居正當上内閣首輔之後,因他以鐵面無私、剛直不阿的面孔以對世人,想巴結他的人在他身上實在找不到空子,就把目光投在了他的家人身上。
在張居正的老家荊州,荊州知府大人趙謙巧立明目把官府的一千二百畝良田送給了張居正的父親張文明,因張居正不知他父親收受趙謙賄賂的事兒,隻是常聽父親在家信中說起趙謙怎麼怎麼好,便對趙謙心存好感。趙謙的第一步目的達到後,便招集荊州所有員工集資要為張居正修牌坊,并寫信告訴張居正,還想着能落個好呢,結果遭到張居正斷然拒絕。
趙謙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想着張居正之所以拒絕不過做做樣給别人看而己,所以不但沒有停手,反而大費周折地找到前首輔徐階寫了副對貼想,要刻在牌坊上。如果不是後來張居正派心腹金學曾去荊州整頓稅務,順帶了解了這些事,張居正還一直蒙在鼓裡。
金學曾不但了解到趙謙給張文明送了一千二百畝地以及繼續為張居正在修牌坊,還查出趙謙本身就是個貪官,最要緊的是金學曾這次下來整頓稅務,查出最大的偷稅漏稅人就是張文明,那一千二百畝地從沒有交過一分錢稅!
張居正得知這些消息後着實吓出了一身冷汗!他正在全面整頓吏治,自己家裡卻出了這樣的事,并且那個趙謙也是他張居正聽信父親的話一直栽培的人。這事如果讓抗拒他整頓吏治的那幫人知道了,那還了得,輕則丢官重則喪命。
張居正思來想去,直接出一招任何人都想象不到的招,家醜外揚!他一邊繞過荊州府直接派人前去砸了正在給自己修繕中的牌坊,一邊借一次皇帝招見的機會,當着李太後和皇帝的面,把這些事和盤托出!
李太後
李太後先是震驚後是欣慰!震驚的是張居正能自暴家醜,這是一般人會極力遮掩的事兒;欣尉的是她的兒子有這樣的忠臣輔助何愁不能開創一個盛世!李太後當場定調,張居正的父親年老糊塗,情有可原,那一千多畝地重新收回官府即可,所有的罪責全在荊州知府趙謙一人!
還沒有等到官府抓捕,趙謙就死于他人下毒,誰下的毒?沒人知道!
擒賊擒王李太後的老爹武清侯李偉因年事己高要修陵墓,并自己找人選好一塊地。按照明朝條例這完全是合規合法的,可李偉覺得按照條例修出來的陵墓不氣派,便一而再,再而三的找他女兒李太後念叨這事兒。李太後也知如按她爹的想法去做不合祖宗規矩,可又拗不過她爹,就通過大内總管馮保給張居正提出這事,意思是想辦法給處理一下。
武清侯李偉
馮保第一次給張居正說這事兒,正是國庫中窮得連給大家發工資都發不出,還要用胡椒和蘇木頂帳的時候。張居正也不回避這事兒,想回避也回避不了啊,他立馬回應,行啊!緊接着就安排朝廷中專門負責這事兒的官員去李偉選的地方勘察。明着的意思是别讓李偉上了别人的當,還是讓專家去看看,暗裡張居正是尋細這一去勘察就是好幾個月,幾個月後或許國庫中就有錢了,或許李太後能改變主意。這叫"拖"字決。
幾個月後給李偉勘察陵墓的人已勘察完,國庫中也有了點錢,但是李太後對這事的态度還是沒有變,那個馮保有事沒事就找張居正說這事兒。
在張居正看來,答應李太後讓史部多拔點錢給李偉修陵墓也不是多大的事,可是不能這麼辦!因為正值他全力推行改革的時候,大多數皇親國戚對他推行的改革都是陰奉陽違,總是冷不丁有人使個拌兒、找個茬兒,是他推行改革的一大阻力。張居正要借李偉的這件事做給那些皇親國戚們看看。
皇帝朱翊鈞
張居正借一次給皇帝講國事而李太後又在場的機會,他給皇帝講起了孝道。他先是談李太後對李偉的孝心來不斷地給李太後戴高帽,簡直把李太後說成了天下百姓必須學習的榜樣,然後又給皇帝講國與家關系,怎樣怎産才能成為一代明君,怎樣怎産才能開創一代盛世。張居正講得是激情洋溢,小皇帝聽得是心潮澎湃,李太後聽得是心服口服。
張居正見時機己到,馬上轉口談起了李偉要多花錢修陵墓的事兒,他引經據典說哪朝哪代哪個好皇帝怎麼怎麼處理類似的事情,哪朝哪代哪個昏君怎麼怎麼處理類似的事情。小皇帝年少氣盛怎能不想做個明君?他直接對李太後說李偉的事得按朝廷的規矩辦。李太後想反駁也張不開口,再者她心裡也明白,她兒子能成為一代明君才是更重要的事兒!所以她順着皇帝的意思讓皇帝直接下旨給了李偉,按朝廷的規矩辦,不許搞例外。
李偉修陵墓的事,對于李太後是家事,對于小皇帝是國事,對于居正是一件天大的政事。張居正借助這件事堵住了天下悠悠之口,誰還再敢憑這樣那樣的身份搞特殊?
虎口奪食京城跟前的昌平縣年年給朝廷上繳的子粒銀總繳不夠定額,天子腳下還有這樣的事,實在是不雅觀。張居正安排了人去查,結果一查查出了大問題。
昌平縣是個好地方,沃野千裡,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曆代皇帝在封賞皇親貴族和有功大臣的時候,就把昌平的土地你幾十畝他幾百畝地分了許多。皇親貴族和有功大臣們誰會去種地呢,地是由當地的老百姓種,按核定好的産量,把糧食變現成銀子交給那些皇親貴族和有功大臣們,包括皇城裡的這個宮那個宮的都有份,這份銀子就叫子粒銀,說白了子粒銀就是皇親貴族和有功大臣們的私房錢。當初核定好糧食折算銀子的标準,多少年來就從沒有變過。剛開始土地分封出去的少,遇上風調雨順百姓們還能交得起這份銀子,後來土地越分越多,就是風調雨順百姓們也交不起這份銀子,遇上好點的縣官就東挪西湊給補墊上,遇上差點的縣官沒有管,老百姓就欠下官債,要遇上不好的年景更不用說,所以這昌平縣就年年交不起朝廷的子粒銀,并且越欠越多。
張居正讓戶部查了一下,這樣的地方全國不止昌平縣一個,全國還有好多,對于國家來說這得是多大的漏洞!
張居正
要不後來史學界評價張居正時說他剛直不阿,愛民如子?張居正在搞清子粒銀的内情後,他要在虎口裡奪食!
還是用處理李顯的事一樣,張居正借一次給皇帝講國事而李太後又在場的機會,給那娘倆講了下邊這段話,
國朝自聖祖皇帝以來,已曆九帝,每個皇帝在位時,都曾對皇親國戚近侍功臣賞賜土地。截至隆慶六年止,在籍皇室宗親有八千二百零三人。其中親王三十位,郡王二百零三位,世子五位,長子四十一位,鎮國将軍四百三十八位,輔國将軍一千零七十位,奉國将軍一千一百三十七位,鎮國中尉三百二十七位,輔國中尉一百零八位,奉國中尉二百八十位,未封名爵者四千三百位,庶人二百七十五位。這些宗親,每個人名下皆有賞賜田地,多的有一千多頃,最少的也有八十多畝。全部加起來有四百多萬田畝。這僅是宗親,若加上外戚、勳貴、功臣、内侍、寺觀等賜子粒田,數字之龐大,一時還難以統計出來。去年戶部統計,天下所有州府稅糧,大約二千六百六十八萬四千石。而領食朝廷俸祿者,計有文官二萬四千人,吏五萬五千人,武官十萬人,衛所七百七十二個,旗軍八十九萬六千人,廪膳生員三萬五千八百人。朝廷所收稅銀,根本無法應付這龐大開支。兩相比較,每年所缺稅糧大概一千多萬石。
每年所缺稅糧大概一千多萬石。這是多麼龐大的一個數字!李太後和皇帝娘倆一聽傻了眼,真是當了家才知柴米貴!李太後一介女流,這麼大的虧空能不心疼?她沒了招,問張居正該怎麼辦。張居正等得就是她這句話,馬上給出建議,所有收受子粒銀的,無論是誰,每年按百分之三十的比例給國家交稅!
李太後能不準嗎?馬上诏告天下,執行!并且李太後和她的族人帶頭執行!!
可以說,李太後和皇帝對張居正的支持,對張居正改革的順利進行起到決定性作用!當然這個效果是張居正憑借自己的政治智慧一步步實現的。
(參考資料:《明史》)
聽雪之無聲,察未動之機。聽雪者評文說字均是鄉野傳說,切勿對号入座,還請各位多交流。祝各位身心安康!
聲明:圖片均來源于網絡,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者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小編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歡迎您評論、點贊、轉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