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寓言故事叫“涸轍之鲋”:
莊子善治學不善生産,貧窮到揭不開鍋的地步,無奈之下,硬着頭皮到監理河道的官吏家去借糧。監河侯見莊子登門求助,爽快地答應借糧。
他說:可以,待我收到租稅後,馬上借你300兩銀子。
莊子聽罷轉喜為怒。
他忿然地對監河侯說:我昨天趕路時看見在幹涸的車轍裡躺着一條鲫魚。
莊子歎了口氣接着說:“據稱,這條鲫魚原住東海,不幸淪落車轍裡,無力自拔,看快要幹死了。請求路人給點水,救救性命。”
監河侯聽了莊周的話後,問他是否給了水救助鲫魚。莊子白了監河侯一眼,冷冷地說:“我說可以,等我到南方,勸說吳王和越,請他們把西江的水引到你這兒來,把你接回東海老家去罷!” 監河侯聽傻了眼,對莊子的救助方法感到十分荒唐:“那怎麼行呢?”
“是啊,鲫魚聽了我的主意,當即氣得睜大了眼,說眼下斷了水,沒有安身之處,隻需幾桶水就能解困,你說的所謂引水全是空話大話,不等把水引來,我早就成了魚市上的魚幹啦!”
後用“涸轍之鲋”比喻處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
遠水解不了近渴,這篇寓言揭露了監河侯假大方,真吝啬的僞善面目。
諷刺了說大話,講空話,不解決實際問題之人的慣用伎倆。
莊子隻要借一升半鬥糧食,就可以解決家裡揭不開鍋的問題,監河侯卻說等收到租稅後可以借給他三百兩黃金,就如同鲫魚隻要一升涼水,就可以活命一樣,哪裡能等到遙遠的西江之水。
空話、大話、漂亮話,除了勾勒出說話人的嘴臉以外,不解決任何實際問題。
有這麼一句話: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就是說有的人嘴上說得好聽,想着自己要怎麼怎麼樣,光說大話、空話、漂亮話了,一點實際行動都沒有。
這句話對很多人都很貼切,早上豪情壯志,中午得過且過,晚上想着明天自己一定要幹一番大事業……
荀子說:道雖近,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意思在說: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達;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去做就不能成功。
荀子還說道:哪怕半步半步地走不停,腐了腿的甲魚也能走千裡;一會兒前進,一會兒後退,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即使是六匹千裡馬拉的車也不能到達目的地。
其實行動與思想是同等的重要,如果你每天想做點什麼,但總是不付諸于行動,那那麼隻能是你的空想,那是永遠不可能成功的。
因此有人就說,人有兩種能力:一種是思維能力,另一種是行動能力,如果一個人沒有達到目标,問題往往不是思維能力,而是因為行動能力。
這就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有的時候行動能力,比思維能力更重要,因為想得再好再妙說得再好再妙,如果不行動又有什麼用處呢? 懶惰無能,空話連篇者,很快就會在無情的現實面前低頭的!
沒有努力過的人,永遠覺得别人的财富和成功都來得很容易,因為他們隻看見别人風光的一面,而沒看見别人努力、辛苦的那一面!
隻有自己親自去體會生活的艱辛後,也許才會知道,其實油鹽醬醋都很“貴”!有的人不但要養活自己還要養活一家人,而有的人呢,連養活自己都難,好高骛遠,挑三揀四,碌碌無為。
雖然生活是現實而艱辛的,但我們要相信:隻要我們不做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着手行動起來,有志氣者,事竟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