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雲》是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現代著名作家蕭紅的一篇寫景文章,也可以算是小學語文裡面經典的老課文了。
關于作家蕭紅,同學們還不夠熟悉,小學階段除了選編她的這篇文章以外,在五年級下冊還選入了她寫的另外一篇優美短文《祖父的園子》,是描寫童年美好田園生活的,也同樣很有文采,很值得同學們深入學習。
這篇課文在寫作手法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在此王老師歸納了以下四點,供同學們在閱讀與寫作時加以參考和借鑒。
01 抓住景物特點,從顔色和形狀兩個方面細緻描寫
作者對火燒雲的描寫,主要是從顔色和形狀兩個方面展開的。其中課文的1-3自然段主要是寫火燒雲的顔色。寫出了火燒雲顔色的五彩缤紛、變化多端。
課文的4-7自然段主要描寫了火燒雲的形狀。作者展開了豐富、奇特的想象,把火燒雲的形狀想象成各種各樣的動物。并且極富變化,轉瞬即逝。
作者所寫的火燒雲的顔色和形狀,并非一成不變的,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多”和“變化快”。
02 間接描寫和直接描寫相結合,相得益彰課文中所寫的火燒雲即天上的晚霞,但作者蕭紅在課文開頭第一段,并沒有直接寫天上的火燒雲有哪些色彩,而是從身邊的人和物的顔色變化開始,寫火燒雲的霞光“照得小孩子臉紅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小白豬變成了小金豬”、老爺爺的胡須變成“金胡子了”。
作者為什麼一開始要間接描寫火燒雲的顔色呢?是因為這些人和物都近在眼前,很容易引起作者的注意。對他們的顔色描寫非常真實而生動,充滿情趣。他們身上的色彩,其實也反映了天上火燒雲有哪些顔色。
課文的2-3自然段,則從地面轉移到天空,直接描寫火燒雲的顔色。這樣就由近及遠,由下布上,很符合人們觀察、描寫的順序和習慣。
作者在描寫火燒雲顔色的時候,用了間接描寫和直接描寫相結合的方法,觀察的角度從地面到天空,這樣給人感覺到既很全面。
03 描寫火燒雲顔色的詞語形式多樣,富于變化作者在描寫火燒雲顔色的時候,第一自然段主要用了一些直接表示顔色的詞語,如“紅”“金色”,“紫檀色”等這些常見詞語。
而在第二、三自然段,作者在使用描寫顔色的詞語的時候,為了避免重複,使用了不同的構詞形式:如“紅彤彤”“金燦燦”這樣的詞語,它是ABB式的結構,而“半紫半黃”“半灰半百合色”,則用了ABAC式的結構,而“葡萄灰”“梨黃”“茄子紫”這些表示顔色的詞語,則是用一種“蔬菜(或者水果)+顔色”的方式構詞的。
我們仔細地看,就會發現作者在前三個自然段描寫火燒雲顔色的時候,所用的詞語至少有四種不同的形式,不僅避免了重複單調,顯得活潑生動,同時朗讀起來也給人感覺錯落有緻,富有節奏感。
04 對于火燒雲形狀的描寫,展開了豐富大膽的想象課文集中描寫了火燒雲的顔色之後,連續四個自然段都抓住它的動态來寫,把火燒雲想象成為“一匹馬”、“一條大狗、幾條小狗”、“大獅子”等,一方面寫出了它們是什麼形狀的,另一方面寫出了它們是如何變化的。這些動物的動态,實際上正是火燒雲形狀迅速變化的體現。
而第七自然段,作者則從想象中回到現實,從恍惚中回到清醒,也說明了火燒雲的形狀之多、變化之快,讓人眼花缭亂,目不暇接。同時點明了火燒雲來得匆匆、去也匆匆,瞬間消失的特點。
總之,這麼短小的一篇寫景文章中,蘊含着那麼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寫作方法。希望同學們認真閱讀,反複品味,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并且應用到自己描寫景物的作文中去。
我們的口号是“跟着課本學作文”,向課文中的作家學習,積累好的寫作方法技巧,遷移運用到平時的作文中,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
(文中插圖援引自網絡,版權歸原創作者。若有侵權,請及時告知,以便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